The Lingyin Si Monkey Disciples and The Origins of Sun Wukong(4)
The Lingyin Si Monkey Disciples and The Origins of Sun Wukong
Meir Shahar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2, No. 1 (Jun., 1992)
译 杨瞻
一些诗歌由居住在两座寺庙的僧侣写下,例如贯休 (?-912),遵式和契嵩。另一些诗歌来自居住在西湖附近的隐士[recluses]。比如林逋,董嗣杲。不过,到目前为止,最多的诗作是游玩灵隐山[Lingyin Mountain]的游客们所写。其中有一些是非常著名的文学篇章,包括:崔颢(?-753),李绅(?-846),梅询(964-1041),杨蟠(1045年中进士)和张尚英(1043-1121)。
有三首诗把灵隐寺的猴子[simians]描述为长臂猿[gibbon],大多数使用了他们共同的名字猿(可写为猨或䝠),一些诗歌使用猿的另一类称呼:揉(发音为nou), 猿揉,㹳, 猿狖(最后两种术语多用来称呼黑色的长臂猿)。最多的一类诗歌把灵隐寺的白色长臂猿称为白猿或雪猿,把其他的黑色长臂猿称为黑猿,金色的称为黄猿或者金猿。
和黑猩猩[chimpanzee]、大猩猩[gorilla]和猩猩[orangutan]一样,长臂猿是一种类人猿[anthropoid ape]。 他们直立行走,没有尾巴,拥有超凡的智慧,过着一雌一雄[monogamous family life]的家庭生活。长臂猿独居的习惯,最重要的是他美丽哀伤的歌声[beautiful, mournful singing],指引着世代的中国诗人,他们把它视为君子[junzi, the gentleman]的象征。
“猿”[ape]这个词即长臂猿所属的家族的名字。正如中国文学,特别是关于灵隐寺的文学中所描绘的那样,长臂猿缺乏猿所指的野蛮的特性。出于这个原因,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广义意义上,我在这篇文章中把长臂猿称为“猴子”。几个世纪以来,寺庙的居民和他们的猴子邻居之间建立了一种友谊。这种友谊在事物上的表现是“喂猴子的台子”(Fanyuan tai &饭猴台),有时也简单地称为“猴子台”(猿台Yuan tai)。这座台子可能是在五世纪末或六世纪初建立的,后来在武宗皇帝的灭佛运动中被毁掉。
赞宁在《宋高僧传》(一本宋代杰出僧侣的传记汇编)中,详细地描述了猿台:“当僧侣们吃完素食[vegetarian meal]时,他们就会把供奉食物(shengfan生饭)送到‘猿台’上。僧侣们会通知山上的孩子们大叫两三次,然后猴子群就会飞奔而来。”
给猴子的食物祭品原本是为鬼魂、神灵和所有众生而设的,这证明了僧侣们的好心肠,但同时也为僧侣和猴子之间的特殊关系提供了一个仪式化的佛教背景。猴子不仅是友好的邻居,至少在唐代时,有些猴子本身就住在灵隐寺里。长臂猿能够长期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它在近代,他们已成功地被圈养。在中国唐代,也有动物被当作宠物饲养的已知案例。因此,灵隐寺的僧侣不仅喂养邻近的猴子,而且在寺庙里也饲养了一些猴子,这不足为奇。最有力的证明是一个简短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绅在他关于灵隐寺和天竺寺的两首诗作里。李绅写道:“灵隐-天竺寺里有许多猴子。”【 时有猿猱扰钟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