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分!你们为什么喜欢这渣女?!

别人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不一样,我就是虱子。
——王俊俊
又一部不可错过的好剧。

2016年,《伦敦生活》上线。
不要被名字骗了,这其实是一部尺度大到没边的英剧。一眼看去,女主就是一个大渣女。
女主角和编剧,都是同一人:菲比-沃勒。

这位奇女子在自编自演的《伦敦生活》大获成功之后,又作为编剧写出了《杀死伊芙》。
《杀死伊芙》我去年介绍一次,总结+获奖时又提到3次。有多火就不用说了。
然而,《伦敦生活》才是女主的本命。据说这是她的一次黄暴无比的脱口秀改编而来。
这段10分钟的脱口秀,还是朋友们逼她讲的。
随后,就被改编成舞台剧。再然后,就是一集25分钟,一季6集的伦敦生活。
感觉,这不就是真人版的《麦瑟尔夫人》?

这个月,《伦敦生活》第二季回归,一出手就是9.7分。
出到第三集,现在还稳定在9.5分。
imdb9.4分,烂番茄100%!


无数观众爱这女主爱到死去活来。
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
你不是说她是个大渣女吗?为什么你们那么多人喜欢她?
且容我细细讲来。
女主家住伦敦,开一间咖啡面包店。
然而,这家店完全没有顾客。

丧到底的女主,平时最爱和男神约炮。
十足的性,却没有爱。
不仅如此,还一边演戏,一边打破第四面墙,和观众互动。
真的是生孩子磕瓜子。
她精神空虚,全靠纵欲填满自己。
然而,她却又不喜欢性爱,她只是行尸走肉一般想找东西填满自己。
因此,面对一个极其优秀温柔的男友,她却在一旁看奥巴马的视频手淫。

男友对她是真爱,可她好像有病一样,无法过正常的生活。

好像不特立独行,不搞点刺激的东西,就活不下去。

最终,男友无法忍受和她在一起的那种折磨,彻底与她分手。
分手的导火索,是因为她看无数的av片
她内心不舍,却又不敢说出来。
她的母亲去世,父亲跟教母再婚,教母成了继母。
她恨极了继母,乃至于要偷她的东西报复她,
而继母打她时,父亲却无动于衷。

她的姐姐事业有成。姐夫却是个渣男。
姐妹两个虽然互相照顾,但却不能正常表达。
姐夫调戏她,她告诉姐姐。
姐姐为了维持家庭和谐,选择相信姐夫。

她跟男神约炮无数,最终男神跟别人跑了。
她愿意为了照顾搭讪的备胎的感觉,而和备胎礼貌性上床。
备胎却觉得自己自尊无法接受,于是也离开她。

大家看到这,相信也看出来了。
她是一个家庭不和睦,没有朋友,和男友互相伤害,
事业不顺,一事无成,并且滥交成瘾,却又完全不享受性生活的怪女人。
拧巴。
跟人相处,跟生活,跟男友,跟家人。处处都拧巴。
问题是,她还很聪明。
因为她经常会打破第四面墙,然后揭穿虚假的社交。
“吐露真相”

而且经常使坏,恶趣味。
感觉好像她有病一样。
别说,她还真的有病。

原来,故事看到第一集,我们知道她曾经有个好朋友好闺蜜,车祸去世了。
而看到最后,才知道好朋友意外去世,是因为爱人出轨。
而出轨对象,就是她。
所以,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之前介绍的石头姐的《疯子》
就知道,这是一种病。
因为内疚,因为无法割舍,所以她只能活在过去。
只能不停的重复闺蜜的死,不停的内疚。

所以她还养着闺蜜最宝贵的宠物,然后极其拧巴不真实的活着。
所以,封面海报才是她,和她肩上的老鼠。
就好像行尸走肉一般。
以上,一半是第一季的剧情介绍,一半是我对作品的解读。
而这部剧的魅力,张力,就来自于解读。
从“女主”这个疯子的视角,这个拧巴的视角,去看世界。
可以让你看到某种真实。
虚伪的社交或者各种行为背后,女主一次次的打破第四面墙
然后跟你讲一些真相,以及真实想说的话。
但是表面上,她还是戴着面具,表演着,顺从着。
逆来顺受。

她时而做一些尺度很大很坏的事,
时而又为了讨好其他人,而牺牲自己,完全不懂拒绝。
做很恶劣的事,是因为她堕落,内疚,陷在自责与好友的死亡里,无法逃离。

所以她需要一次次的重复体验那种情感创伤,尽管痛苦,但她必须适应。
所以,她必须做很多刺激的时,才能逃离内心的痛苦。
所以,她每天早上会去墓园跑步,每天晚上又不知喝醉后倒在谁的怀里。
而顺从社交,是因为她虽然恐惧虚伪的社交,虽然恶心。
但是她依然渴望被救赎,被爱。
渴望虚伪之后那点人类之间的温情。

因此,她表面很坏,很出格。实际上只是伤痛太大,所以麻木。
因此,她渴望救人,渴望温暖,渴望被原谅,异常的渴望。就好像《疯子》那样。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和萨特的《恶心》这两本书。
无疑,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新哲学,这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真实”与张力,
剧里,第一季第3集,她坐地铁时,地铁里的人突然开始阵痛。
跟着音乐的节奏鼓点,面部扭曲疼痛。随后又恢复正常表情。
随后女主说,我月经来了。
这里实在太妙。

它表面上指的是,女主的月经阵痛,开始扭曲。
同时,也说明了这个社会在表面的和谐,秩序之下,还有另一层真实。
在那层真实里,人人都在受苦,都在扭曲,都在阵痛。

所以,这部剧就是看女主这个又“坏”又“可怜”的渣女,如何沉沦堕落,如何挣扎,又如何撕穿这世界的虚伪。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这个渣女吧。
(突然笑了,怎么想到自己。铁粉关注我,是不是也这样?)

这部剧的原名,叫做“fleabag”
是指混乱肮脏的生活,就好像一只虱子。
《伦敦生活》这个翻译,太不给力了。
恰好,几个月前,我突然在豆瓣写了一句:
别人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不一样,我就是虱子。
——王俊俊
我不知道这句俏皮话有没有其他人说过,不过这真是我当时思考生活时突然想到。
因为最真实,最黑暗,所以化身为虱子。
我还说过一句,我是把皮毛翻过来的乌鸦,外表是血肉,内里是黑暗的虚无。
所以如果让我翻译,这部剧,应该叫《我就是虱子》或者《乌鸦》

而且如果您一直关注我,就该知道我的理想职业除了画家,脱衣舞男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脱口秀单口喜剧。
而女主,恰好就是因为一次没有准备的脱口秀,才拍了这部剧。
一次脱口秀,看似轻松,其实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全部观察。
哪些做单口喜剧的小丑,(我喜欢小丑式)都是社会的边缘人。
因为边缘,所以才看到更多边界外面的虚无,以及边界以内的真实。
原来,看似事业成功的姐姐,也是痛苦的,
原来,看似幸福的爸爸,也是虚伪的,
原来,自己也不能例外,所以才会扭曲,拧巴。
变成一只乌鸦,一只虱子。
所以,才是“局外人”,才会“恶心”。

谈及自己的解读,以及这部剧的共鸣,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对这部剧的感受,解读,以及它是如何与我产生共鸣的。
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家也能理解这部剧内核里的那些,后现代生活哲学。
我把文章影评的重心,放在了解读艺术和哲学,而没有放在那些刺激好看的情节介绍上。
当然,即使不懂这些艺术语言,这部剧也一样好看。因为,
是真的很好看。

第二季,还有《神探夏洛克》里面的莫娘哦。莫娘同样演了一个有魅力的角色。
豆瓣评论也很搞笑:3集,我要看到女主上了莫娘。
23333333
不要错过这么一部好剧啊。
我已经把它同步推荐到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