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查看话题 >面对原生家庭如何是好
某些基于事实得到的结论,如果违背主流观念,总会引起轩然大波,说话的人甚至因此而流血丧命。比如童话故事里的《皇帝的新衣》,以及著名的布鲁诺。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父母皆祸害”论也如此,换了个词叫做“原生家庭”依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争论话题,它对主流文化的“孝顺”观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孝顺文化,使人们只关注父母想法和做法中善意的一面,禁止关注恶意的一面;而“原生家庭”则主要关注了恶意或错误的一面。
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II:勇敢地面对谎言》(People Of The Lie)写了自己作为心理医生所看到的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此外还有很多著作如《原生家庭》、《为何家会伤人》、《不要用爱控制我》(Controlling People)等,影视作品如《狗十三》等,都是在讲述不良的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学术层面则有心理学家卡伦·霍尼(Karen Horney)的一系列著作。她被学界认为是继佛洛依德之后的第二代大师,主要的原因在于她论证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确切地说是父母因素。比之佛洛依德,她突破性地提出:治疗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社会环境,而不仅仅是按佛洛依德学说从个人生理心理角度着手。
这些作品所展现的一些案例,会令我们感觉似曾相识,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那些案例分析,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使人确信:无论是否故意,父母是存在恶意或错误的一面的,这是自己许多问题的根源。
在明白这一点后,为数众多的人产生的行为反应,是控诉,将自身不幸统统归于父母。而这些控诉,引起了广泛声讨,认为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先来问问为什么会控诉?
在很多控诉自己的父母的言论中,有一些仅仅是宣泄痛苦和愤怒等情绪,还有一些列举了自己遭遇的挫折(情感或事情)及其归咎于父母的原因。可以发现,不良情绪是由遭遇的挫折不断积累而来,直到发现其根源这一刻引爆。
婴儿如果感到痛苦、委屈、愤怒,立刻会以哭泣来表达,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成年人过于痛苦的情况下也会以哭泣来宣泄。宣泄,是释放不良情绪的必要手段。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控诉父母、将自己问题归咎于父母,这是情绪的宣泄。激烈的言辞并不一定代表父母就是个一无是处的恶棍,或者人生的全部错误都是父母造成的,仅是宣泄了激烈的情绪。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认同。理性地阻止,即便有足够的逻辑,在此刻却是对宣泄的阻碍,所谓“可是你不是我怎知我痛”。
因此,对于控诉,应该做的不是去反驳,而是充分地揭露父母们的各种不良做法,启发控诉人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父母,引导其完全彻底地宣泄情绪。
控诉父母另一层含义是:这些挫折,并不是自己思考产生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是按照父母要求所产生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按父母要求去做,恰恰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孝顺”文化。这种文化,不要求父母自省,不要求父母训练孩子问为什么,进行独立思考。而是正好相反。大象在小的时候被锁链锁住,长大后即使力气足够挣脱,它也不会去尝试。孩子们和大象一样,从小被训导听话,若经过了青春期叛逆还是未成功挣脱,成年后就不会思考。
停止对情绪的思考,会使行动和思想被情绪左右(这是控诉人的典型特征),人格固化。停止对道理的思考,会使人盲从于权威,被各种观点左右自己的行为,结果就是随机生活。
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其改变也很难。思考能力也如此。一个能上学工作成家生孩子的成年人,并不一定是个能够体察自己情绪由来、不断改善自己人格的人,也并不一定是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在这种社会现实中,要求控诉人为自己负责,岂不是很荒谬?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从盲人们的角度,他们都是正确的,而从读者的角度,他们都是错误的。可以得知:人们对一个问题判对错,基于对事实了解的程度。了解得越多,结论越准确。了解事实,逻辑论证,这是思考的本质。
人具有多面性,父母也不例外。99%的正确也不能掩盖剩余的1%的错误。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真实的百分百正确的人,完人只存在于对某个人片段化的描述中。客观全面看待父母,这本身值得肯定。
如果上述内容引起了思考,那么再拿起这个武器对准孝顺文化本身。它的核心法理为: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要感恩。
盲人摸象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全面认识事实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生命是父母给的”是不是全部事实呢?
为什么父母要给予孩子生命呢?现代科学已经说明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它是物种基因的延续。每一个孩子都不是自己要求来到人世间的,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只是出于自己基因延续的生物本能。在孩子这种基因复制品诞生之后,父母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抚养,使孩子成年能够自己生存,这在本质上也是对自己基因延续所不得不做的工作。通俗来讲,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孩子们来到人世后,需要接受这个世界的严酷考验,适应世界的环境及其变化,得以延续生命,再将基因复制。人类这个物种,还需要接受社会的考验。《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在开篇讲到这个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事实:人生苦难重重。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便会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以及各种心理问题。
孩子是在父母延续基因的本能下来到人世面对重重苦难的,这才是全部事实。那么,孩子为什么要感恩?如果需要孩子的感恩,那么做父母的责任又从何说起?如果父母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孩子造成的,那又何必生呢?可以选择不生啊。可能会有反驳的声音:那么拯救生命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没有基因关联的人来拯救生命,是纯粹的给予,这需要感恩。唯独对于被父母拯救或哺育的生命,不需要感恩,因为这是他们为了延续基因而必须付出的。谅解父母不是完人,会有错对孩子的时候,这才是孩子应该做的。(而原谅和尊重一样,从来不是要来的,而是赢来的。是否原谅的选择权在于孩子,若孩子受伤害由父母引起,那么完全可以选择不原谅,直到施害的父母彻底认罪悔改。)
所以,孝顺文化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种谎言,成了父母对孩子的任意支配的基本理由,进而产生了“父母皆祸害”话题总结的种种罪行:体罚、人格侮辱、侵犯隐私权、冷暴力、干涉控制孩子的人生(特别是成年人生)、猥亵子女、性别歧视及其他精神伤害。
再来问问为什么控诉会遭到声讨?这里不是询问声讨的理由是什么,而是询问控诉究竟触动了这些声讨人的哪根神经。引用一篇文章调查:http://www.jxedu.gov.cn/info/1131/40895.htm
4.争吵之后,父母会怎么办? (共414票)
认识错误向我道歉:13票;3.14%。
找我沟通直至和好:117票;28.26%。
将我暴打一顿:16票;3.86%。
边教训边哭:42票;10.14%。
冷战:42票;10.14%。
一直坚持到我承认错误:143票;34.54%。
虽然知道是自己错了,但是拒不认错:41票;9.90%。
从答案来看,能够坦承错误的父母占3.14%+28.26%=31.4%,它反映了不承认错误或者意识不到错误是大多数人的典型做法,而这与“人无完人”这个基本事实是违背的。
再看看另一个调查问题:
7.你是否同意“父母皆祸害”的观点? (共422票)
同意:16票;3.79%。
部分同意:103票;24.41%。
反对:153票;36.26%。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39票;9.24%。
子女怎么可以这样说父母呢:105票;24.88%。
我是酱油党:6票;1.42%。
明确同意的,只占3.79%+24.41%=28.2%。苦笑。承认这些控诉人的遭遇,理解其情绪,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那么,认错会引发什么情绪,会使认错如此艰难?认错是对自身认同感的打击,这种打击,在控诉贴中随处可见。由此可想而知,这些父母们,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自身人格的。认错引发的情绪,与不幸的孩子们所体会到的情绪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身也是备受打击的受害者。
此时,第二个调查的结果也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很多人难于面对事实,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本能地对自己没见识过或未思考意识到的事物产生不相信的直觉。没有形成对驱动自己行为的直觉感受进行拷问的习惯,也就不会敏锐地觉察他人言论背后的情绪。换句话说,不会共情,缺乏情商。
家是个封闭组织,关起门来,谁也不知道别人家的经是怎么念的。每一代孩子,都只能从自己的父母言行中学习养成自己的主体人格,固化潜在的行为模式。如果对以上的情绪和行为不反思不改变,那么悲剧将代代传递。
自己学会全面认清事实和思考的方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仔细思考和分析,完善自己的人格,改善自己的言行,并启发孩子学会思考和面对挫折,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一个孩子,未来也有可能成为父母,所以这段话也送给所有的孩子。
面对“原生家庭”,我们应当怎么做,答案不言而喻。另外附赠一句话:改变自己非常难,更何况改变他人。但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文开放探讨。可以不经作者同意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