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遐想“邛海夜月”
享誉于世的东方月城西昌,一座中国著名的航天城,位于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腹地,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

西昌气候温暖,四季宜人,夏能避暑、冬可御寒。
年平均气温17.1°C,夏无酷暑(七月约为22.5°C)、冬无严寒(一月约为9.5°C)。降雨集中,干、雨季分明,干季为11 月到次年4月,降水量约为全年的10%左右;雨季为5—10月,降水量约为全年的90%,这便是西昌冬暖夏凉的原因之一。

这儿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 2431小时,仅次于太阳城拉萨。属于高原亚热带气候。被人们称为“四季无寒暑,一日有冬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西昌古称邛都,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邛都县名历经东汉、三国和魏晋,历时300余年。而"西昌"之名是从清雍正六年(1728)才开始使用的。

在西昌,彝族节庆中和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牛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和牲畜。就是去探视病人都要带酒。
大小凉山的彝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

“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瓶酒”。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甚至可以看到彝人喝醉后倒头睡在街头的情形。
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讲究喝酒时“喝一碗价值一块金子,喝两碗还值一块银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连一条狗都不如。”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适可而止。而在汉人的眼里,大概他们所见到的彝人几乎都在喝酒,于是汉人对彝人的偏见之一是彝人好酒,烂酒。

如果一个汉人看到一个彝人不喝酒,他会很奇怪地说:“哪里有彝族不喝酒的?”言下之意是怀疑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彝族。关于这种彝汉之间的偏见,有人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彝人见酒,打死不走,汉人见肉,打死不流(“流”是四川汉话“动”的意思)。
外族人对彝族酒文化的误解历来有之,可最近由于所谓的部分格调不高的“酒歌”造成的误解最大。请文友们注意:彝族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咪一下就可以了。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彝家酒谚云:“所木拉九以,诺木支几以”(汉区以茶为敬,彝区以酒为尊)。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但彝族家绝没有“干杯”一说,喝酒敬着喝、咪着喝才是有教养之人。
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竹杆咂吸几口。因此,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已成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

在西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彝族舞蹈和歌声,还能吃到独特的民族风味美食。
酸菜土豆鸡
彝族人的做法,酸酸的有点小辣,汤喝起来很鲜美。
烤小猪
虽然看起来依然是切成坨坨的,跟那道坨坨肉看起来很像,可吃起来味道却大不相同哦。烤小猪外酥内嫩,肥而不腻。

坨坨肉
彝族人吃坨坨肉是放在簸箕里的,一坨就足有拳头那么大。
说到吃肉,彝族人是很讲规矩的,我们汉族人一请客,一上桌,一定会招呼着客人“多吃肉”,可在彝族人眼里肉都是给小孩子吃的,所以要是在彝族人家做客,主人家杀了猪羊,做了坨坨肉,客人最多只能吃三块,如果是鸡鸭那么客人们就只能吃一块了,甚至只能喝点汤,为的是把肉留给主人家的小孩子吃。

连渣菜
本以为是野菜,其实并不是。它是把黄豆用石磨磨成浆,放菜叶,点酸水制作而成,可以直接吃原味的,也可用就着蘸水吃,清热解渴也很营养。
蒸土豆
个头比普通土豆大好几倍,沾着细盐和干辣椒面吃。

肠灌肠
肠灌肠是由猪小肠、猪骨汤、味精、精盐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一道美食。
西昌卷粉
以大米为原料,做成卷状。裹以葱花、味精、香油、红油辣椒、大头菜颗粒、酸咸菜、花生粒、海带丝和油面丝,主要吃味为酸辣味。西昌卷粉还可以凉拌吃,是西昌名小吃之一。

有人喜欢北京,因为它有雄伟壮观的长城。有人喜欢海南,因为它有无边无际的大海。而四季如春的西昌,同样魔力无穷,浓郁的民族风情,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还有恬静的邛海,都让人趋之若鹜。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