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断舍离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分和物质需求的加减法。
看到这个书名下意识的排斥。最近看书总觉得有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毁了现代人的表达能力,因此现在我本能的将自己与网络用语拉开距离。而断舍离作为前几年相当流行的词,自然不在我涉猎范围之内。同时这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像那种为了摆在书店显眼的地方,特地搞了三个超有感召力和震慑力的三个粗体大字放在封面,像是用尽全身力气大喊“断!舍!离!”的那种感觉。综合一下两方面因素,直觉告所我,这书不是你想看的。但是最后还是谨记李总名言:最大的误解就是未曾了解,外加实在好奇,就我的片面理解,断舍离=没用的就扔,怎么会写出一本书?三秒之后又从书架上拿起来翻阅。不得不说,网络上的断舍离是肤浅化了这个词,看淡了它的意义,亏的没有傲慢与偏见,品了一品,受益良多。
序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谈到幸福,我和一般人有些不同的观点。很多人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地“累积”一些东西,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许就可以从此快乐幸福了。走过人生半百的岁月,我真的认为不是如此。首先,我觉得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很多人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无法听到自己脑袋里有一个声音在说话。那个声音无所不在,每时每刻都在你耳边叮咛,它影响你看待事情的能力、左右你响应事物的方式,甚至会主宰你的生活。
不但如此,脑袋里的声音还不断地让你去跟别人比较,告诉你,你有多差劲、别人有多好、没有人瞧得起你、没有人真正欣赏你,让你的情绪低落到谷底。这些声音都是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知不觉被父母和周围的环境“编”进我们大脑中的,就像计算机被程序化了一样。有些人比较幸运,他们的计算机程序比较健康,可能比较没有自虐倾向,这样的人幸福指数会比较高。然而,对那些比较不幸的人来说,他们天生就是悲观主义者,思考问题也比较负面。所以,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他们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观察到自己在思想所编织的牢笼之中,知道自己是念头的囚犯,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了。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剪断囚禁我们的枷锁,感受到自由解脱的滋味。
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想来,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跳进物质的海洋里。我现在逐渐开始正视被物欲束缚的自己。终究都是活在别人眼里的我们,区别只是自以为是的范围大小。我在逐渐缩小我的范围。“斩断欲望,脱离执念。”
不需要闭上眼睛,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第一章chapter 01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通过以自我为核心、着眼于当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也就是通过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竟然令看不见的世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以前,我隐隐约约觉得,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联结彼此的线,而现在的我则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它们之间迅速的改变。这种改变的机制是这样的: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打个比方说,作为回礼,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假设对方送你的是一套麦森(欧洲第一名瓷)的杯子,而你当下在用的,只是买甜甜圈时的赠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会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麦森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总而言之,在有所察觉之后,人就能渐渐地了解自己,也会逐渐喜欢上自己。我把这种状态叫做快活。德国诗人、哲学家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最大的罪竟然不是杀人、恐吓和暴力,而是不快活。杀人恐吓、暴力当然也是罪恶,不过那些基本也都是不快活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说,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好的先决条件。而且,不是他人快不快活,而是自己。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这就像是改善体质,抛掉以往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这样,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断舍离认为,不达到上面所述的那个阶段,谈收纳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以前,我们总会为了冗余的物品而心烦不已,换句话说,自己是物品的奴隶。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达成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状态。
强调与物品成为朋友,致力于精挑细选物尽其用,物品的舍弃降到最小限度,享受清爽和满足感。
物品应该以必要的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想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得分寸”。
所以,首先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二章chapter 02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假设你的房间里到处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已经到了根本无从下手收拾的地步。即便是这样,你也没必要觉得愧疚,自责不已,因为严格来讲,我认为这并不全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毕竟你就生活在这么一个不断生产出新东西的社会里。也就是说,除了个人本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所造成的个人对待物品的意识,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原因。而且,假如说你家里有四个人,那四个人必然都拥有属于各自的物品,可负责收拾屋子的却只有你个人,这就是说,你一个人要处理四个人的东西,所以处理不好也很正常。在这个问题上,最起码有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原因,而自我充其量也只是三分之一的责任。这么想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轻松多了?
第三章chapter 03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变化,我这种关系置换成人际关系来看看。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各种人图绕着生活状态。也许你会说,反正是人,就让他们待在我家好了。可是,他们是你根本就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满屋子都是,这是不是让你觉得很不舒服呢?如果能稍微提高一点,让主角从可以用的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这也可以说是飞跃性的进步了。拿人际关系来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的人的阶段。
关于“过去的时间轴”上的东西应该抛弃这件事有点无法同意作者观点,可能还是没有到达那个境界吧。大概是做不到扔掉那些有宝贵回忆的“破烂”的。那些破烂是支撑我开心活下去的每一个美丽瞬间,打开收集破烂的盒子真的能一下回忆过去很久。我也许会享受断舍离的当下,觉得自己好厉害啊,六根清净,但那真的是我吗,不是吧,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那无法扔掉所谓时间轴上过去的东西,就不叫断舍离吗,就不叫与物品和谐共处吗?那些过去的东西是我的老朋友,让我心安,让我幸福,是不是也足以比断舍离后干净空旷到有点冷漠的家更温暖呢?作者在叙述扔掉过去的东西的时候举得案例大多数说的是不好的回忆,那当然应该抹去。可那些奖杯,是真的不舍得丢弃吧。作者说每个人的时间轴对于现在的定义不同,那我对于现在的定义大概是从我又记忆那一刻到现在。我的现在就是用我的回忆组成的。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收拾,整理,收纳的意义和动作是完全不同的。
收拾要扔东西,整理要物归原位,收纳要更有调理的物归原位。
中国有一种相术,比如手相、面相、风水等,通过对外在形象的观察分析,观测出人的命运。这并不只限于占卜术一类的东西,中医的望诊(通过脸色、舌苔等外在表象判断人的体质及症状)也一样,通过看得见的世界中的信息,判断藏于表象里面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断舍离中也有“相”这个概念。就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人的住所状态往往会呈现出本人的一些问题。更多地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有个词叫冰山一角,指的是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在你能看得见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你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我们常常用这个例子说明人的意识。一般来说,在人的意识中,只有4%到15%属于外显意识。我假设在断舍离中,“看得见的世界”也占有这样的比例。虽然并没有经过科学证明,不过,我觉得通过日常生活,大家都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种“相”的概念,以及它与“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其实人类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完全可以通过表情、姿势等外在的表现看出来。不过,如果仅仅是读懂了做出了判断,那么即便能够带来一些变化,也很难发生很大的变化(仔细想来,占卜之类的东西,基本上最多也就只能做到诊断而已)。可是,在断舍离当中,首先要了解房间的“相”,然后通过“舍”和“断”这样的行为,就能使房间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通过仅占4%到15%的“看得见的世界”的变动,让“看不见的世界”一起发生变化。
比方说,你拧开了厨房的水龙头想要放水,或者是你想要冲马桶,可因为下水道堵住了,所以你恐怕很难安心放水吧?就算打开水龙头,也总会有种担心和不安的感觉。如果把下水道修好,清理干净,知道“下水道变通畅了”的话,那么你就能放心地打开水龙头了。这也就是说,潜意识里同意接收新的信息了,此一来,有用的信息才能流进大脑里。潜意识之所以不允许新的信息进入,是因为被堵住了。就是因为意识被堵住了,所以人才不想敞开自己的心。
“可惜”这个词在日语里可以写做“勿体无”。“勿体”就是“物体”,这原本是佛教用语,是对“物体”的否定形式,是因为物体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而感到惋惜或慨叹的心情。
第四章chapter 04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五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
第五章chapter 05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前面我曾经用便秘来形容没有收拾的房间。一直不停地吃却排不出去,最终感觉变得迟钝,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令身体的感应器变麻痹,因而造成了便秘。
自动整理的机制:
我们的身体有以自律神经系统为首的,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自动调节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呼吸、代谢、消化、循环等等的机能,令身体状况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人体的机能又可以叫做体内自动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也就是自动化的状态。这种机能与心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电视里播放的悲惨新闻,过去痛苦的经历,能感动人心灵的电视剧和小说…这些东西都能让人感同身受地心跳加快、流泪、喘不过气来。这种与心理相联系的身体的变化也是由这种自动化机制造成的。当然我们在意识上很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在经历那些,可是断舍离认为,自动化的机制会当作那些事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平时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并未有所察觉,不过,正是因为身体深处有这种机能,我们才能活着。而且,因为我们在无意识当中就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动化的机制,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这种机制是绝对信赖的。
有不少书都认为打扫与运气相关,我也认为的确如此,而且从我们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来说,也有过不少通过打扫,连心灵及人际关系都一并整理了的经验。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明确这种机制,或者说,我觉得这些机制还没有被好好地整理出来。就拿断舍离来说,首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
最容易理解的是,你会发现,一直以来都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的观念,或者是身边其他人的观念。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之后就能进化到下一个阶段。接下来,你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这样,就相当于从自力的世界进阶到了外力的世界。
“碍事”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很可怕,但我们平时倒是经常使用。我们的直觉可以分成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感觉到“总觉得这扇门有点不好打开”,不过虽然心里生出这种异样感,最后还是“反正都打开了,就不管它了”;感觉到“那个人有点怪怪的”,虽然有这种异样感,最后又劝自己“不过反正也是个好人”……就这样,通过思维把直觉敷衍了过去。其实,根本没必要消除这种异样感,如果能够意识到让自己感到异样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对此有所领悟,那么就不会徒增多余的压力了。把“啊,好碍事”这种异样感否定掉的思维方式,就像是清除掉附着在直觉这根管道上铁锈一样。因为直觉原本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消除掉”的存在了,所以只有在除掉那个“碍事”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应该买”这种阳性直觉才会像灵光乍现般地来到你的身边。
我认为,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祇、从地球手里借来的。比方说,买土地,买房子,这其实是买到了维护、管理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不仅仅是士地,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不过,也不是说因此就不要拥有任何东西,而是说理解了拥有的本质,就能自然地涌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好不容易能拥有一件东西,与其觉得“算了,就它吧”,不如觉得“必须要这个不可”,因为后者更能让人在维护管理这件东西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此外,归根到底,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读完了,有种要步入佛门的感觉。
但是最强烈的感觉,还是想让我爷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