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常是第一美德

美国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讲述成功学的《异类》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坚持在某个领域学习一万个小时,那么他将成为该领域内的专家。”这个“一万小时定律”,也自然有它的道理。正如曾国藩,他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坚持了三件事,最终成就了“千古第一完人”的美名。
同治元年四月,曾氏给儿子纪泽写了一封家信,告诉他“有常”对人生的重要性。还说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情,那么不管年纪多大,事情有多难,都应该坚持下来。这里的“有常”即“有恒”,指做一件事的恒心。
曾氏一直以“有志、有识、有常”来劝勉族中子弟,其中更以“有常”作为第一美德。早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给弟弟们的一封家信中就谈到:“我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书十页,每天写《茶余偶谈》一则,这三件事我一天都没有间断。”

许多人想要学习曾国藩,却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那么不妨从这三点来着手。
用楷书写日记:写日记的好处有很多,一是对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一个翔实的记载,二是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反思,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
现在的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用毛笔来写日记固然不太现实,但如果能够坚持用电脑或者手机写写日记,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读书十页:曾国藩爱读书,求学时读四书五经自不必说,赶考返乡途中见到一部《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不惜典当随身衣物来买。他在家书中也经常告诫儿子要多读书,并与儿子探讨读书心得。
读书容易,但每天坚持读书则难。曾氏于是给自己量化,每天读书十页,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自己读书的数量。

写随笔:《茶余偶谈》是曾氏茶余饭后的小记录,内容主要是和朋友交流时的思想碰撞,也有自己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就是我们所说的随笔。这一点,对于从事创意领域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每天记录下来的随笔可以成为日后灵感的来源。
其实这三件小事做起来并不难。我们刷刷朋友圈,看个泡沫剧,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如果把这些时间合理地利用起来,坚持一年,使之成为习惯,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
❖ 核心提要: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 有常是第一美德 ◆
在这篇家书里,曾国藩提到,儿子虽忙但不失常课,他加以肯定,并由此而展开,谈到“常”对人生的重要性。就像种树一样,每天浇一点水,树苗往往在不知不觉间便成长为大树,反之树苗则成长缓慢甚至枯萎。

在唐浩明看来,“常”对人来说,最平实,也最不容易。所谓平实,是指人人都可以做;所谓不容易,就在于难坚持。做十天八天可以,做十个月八个月就难了,做十年八年则难上加难。但是又只有“有常”才能取得成效。有志于向曾国藩学习的人,不妨从“记日记、读书、写随笔”这三件小事情入手,坚持不懈,可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