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一种美国当代小说
二刷《在路上》,非常喜欢,很喜欢却不知怎么评价。
昨天想了一下,可以大致这样归纳: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定义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当代小说。就像有的艺术,确实是当代艺一样,而有的它怎么都不是。
1、在写作上,《在路上》抛弃了之前小说积累的经验。从17世纪初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开始,直到1950年代,小说经验的积累和类型的进化,犹如板块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它可以再高,但再高它自身就必须要应付地球运转中离心力的摩擦损耗。或者它必须得从新从平原或海洋开始。
克鲁亚克为写《在路上》准备了三年,这三年他一直受困于用什么方式来叙述这个故事(或经历),为此他的确研究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经典和充满寓意的路子,他又研究了西奥多·德莱塞和马丁·沃尔夫,尤其是后者的《天使,望故乡》中的风格和结构,他一度作为写作范本(还写了论文),当然他也没错过当时大红大紫的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甚至还有霍姆斯、巴勒斯、卡萨迪等等。但最后,这些研究和学习不仅没给他带来拯救,反而带来了无穷的焦虑与不安,或者说它需要的是避开。
最后,他完全放弃了或者说避开这些已有的伟大创造模式。而在这三年里通过疯狂的酒精、大麻、毒品、性爱来寻找或接近那个独特而自由的自我叙述声音。
1951年4月开始,他找到了这部小说自己的独特声音。不同于以往文学,尤其是不同于当时美国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又是整整美国一代人内心渴望的那个自由的声音。这就是克鲁亚克在写作上开创的当代性。
这种写作有非常独特的特点,删除了文学在小说中既有的诸多姿态,没有了这些文学姿态或结构阴影之后,反而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成了一种简明而忧郁的美国新实用主义风格,但它同时又超越了游记,绍视为一种明亮而犀利的美国文学的当代性。
2、在内容上,一反经历文学的传奇风格,同时也克制人物性格的纵深性和戏剧性。里面的萨尔和迪恩以及女孩玛丽卢等几个核心人物,都没有之前小说中的那种人物的深刻形象,也取消了故事演绎,却又显得内容饱满而锋利,尤其是他们行为和精神上的默契,对世俗的叛逆与抛弃,没有传统小说的某种结构与故事内在推动力,反而更为本真,他称之为"事实主义"。或者说,他们从无数次从纽约到旧金山,穿越沼泽,雪原,从芝加哥到弗洛里达,在无数的流浪者与搭便车行人中间种种不堪与自我历练,最终没有任何意义指向,但又是对整个美国当代社会精神系统产生着瓦解力。而这种瓦解力还持续回响至今天。因此在精神内核上,它又悖论性的展示了一种美国文学的当代性。
3、我们阅读它,确实需要克服文化和时代的隔膜。其实这些在今天都不算隔膜,“垮掉一代”早已变成了全球亚文化中一种莫名其妙的姿态,也被涂上了一层变色膜,所以我们一读很容易被这层变色膜误导,只看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姿态,而错失它在文学性上的当代性意义。其实,阅读最需要的是耐心。(王永年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非常好。令人喜爱,我曾读过一阵子原文,但克鲁亚克混合着大麻和酒精气味的混乱长句,让我晕头转向,而王永年恰当的断句和分离意译,让汉译本读者更容易登堂入室。)
4、美国今天的小说,某种程度上也正在失去了它曾开辟的当代性。它们很大一部分确实是小说,但好莱坞及美剧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文学山脉的走向,加之创意写作在大学校园的盛行,正在无意识中湮灭这种当代性。(看看普利策小说奖就知道时代是如何失去的。)
-
喜欢威尼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27 09:41:00
-
Yotsub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8 19:15:02
-
yo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00:27:59
-
徐以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1 23:41:03
-
Leah太爱我如何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5 19:16:36
-
猫苦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9 23:34:19
-
烈酒鹿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6 20:29:54
-
黄青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4 12:01:15
-
叟咬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3 07:17:30
-
三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3 06:59:28
-
豆友87768468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3 00:45:25
-
王文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13 0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