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不像妖精的黄狮精
唐僧师徒远见一座城池,正欲打探“忽见树丛里走出一个老者,手持竹杖,身着轻衣,足踏一对棕鞋,腰束一条扁带,”那老者对唐僧道“我这敝处,乃天竺国下郡,地名玉华县。县中城主,就是天竺皇帝之宗室,封为玉华王。此王甚贤,专敬僧道,重爱黎民。老禅师若去相见,必有重敬。” 三藏谢了,那老者径穿树林而去。”这个自林中来又往林中而去的老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总是说取经遇到的人是当时人们精神面貌的代表,更是被取经一众所关注的人群代表,这山上行走于林间的老者便是隐居于山野之人,他的形像也正符合了这些特点:他将单纯与刚直当成自己行为的依仗(手持竹杖);形像并没有鲜明的特点,要随便的多(身着便衣);他所走的道路即没有达到高端的档次,也没有沦为低俗的水平(棕鞋,棕-红与黄之间的颜色);对他形像束缚的内容范围虽宽,但是程度并不重(扁带)。 从老者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玉华县并非是天竺国的行政下属机构,而是相当于属国。城主是宗室而非官员;即然国王代表了治理国家的思想,这玉华县城主代表的治理理念不是国王的复制与延伸,而是他与国王同源一处,又有了自己的特色,算是国家统治思想的地方版本。僧人是修行的人,取经僧人唐僧是社会的改革者,城主对唐僧的敬重就是对社会变革的支持,对变革者的敬重。老者说城主一心想要社会改善,百姓生活变好,我们可以看出老者即比较了解玉华县的城主,也比较认可城主的作为。那老者作为山野之人,玉华县的城主是否也了解和认可他呢?有人会说书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对书中的角色-城外的老者和山中的黄狮精充分的了解,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是一类人,有人会疑问,为什么初次见面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并没有发觉那老者是妖精呢?老者如果是妖精为什么没有危害到取经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西游记里什么是妖?我一直在说妖是指不良的社会现像,但是什么样的社会现像是不良的也要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比如从孙悟空的角度看问题,像被孙悟空迫害的黄狮精,我们要分清楚黄狮精代表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像,是怎样的一类群体。有人说黄狮精是西游记中最不像妖精的妖精,甚至还有人说他给妖精丢脸,活的太窝囊。其是黄狮精根本就不是妖精,我说的是站在我们的角度看黄狮精,而不是孙悟空(国家行政的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会看到黄狮精为举办钉耙宴,派小妖刁钻古怪与古怪刁钻去集市上购买,他们说道“我们也有些侥幸。拿这二十两银子买猪羊去,如今到了乾方集上,先吃几壶酒儿,把东西开个花帐儿,落他二三两银子,买件绵衣过寒,却不是好?”看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叹,黄狮精对手下也太宽容了吧!所谓的刁钻古怪、古怪刁钻二妖即不古怪也不刁钻,在我们看来正常的很,给他们起这样的名子,只能说他们的主人黄狮精太纯朴了。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变化了小妖和客商,强看钉耙,黄狮精十分的不满,并没有强硬的回绝,哪里有百兽之王狮子的霸气与威风!他的家业也是他多年辛苦的集攒,这样的黄狮精怎么会是妖(不良的社会群体)呢?他们没有也不会给其他人群造成伤害。黄狮精得了金箍棒、九齿钉耙、降龙宝杖,“高高的供养着一柄九齿钉钯,真个是光彩映目,东山头靠着一条金箍棒,西山头靠着一条降妖杖”,置金箍棒这样的宝贝不管,却要开钉耙宴。有人借此来佐证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是最厉害的武器,超过了金箍棒。首先说钉耙并不是武器,它是农俱,在西游记有过几次提到,虽然如此说的都是同猪八戒打斗的妖,但是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借妖的口明示我们。 即是农俱为什么天庭与黄狮精回当成宝贝呢?我在之前的‘天仙猪八戒'中已做过解释了:在古代,我们一直是农业立国,农业生产一直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的农俱理所当然的被当做了宝物;黄狮精将九齿钉耙当成宝贝,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种地的田园庄主。从前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崇倡田园文化,远离人群,游离在政府的管理之外,自种自食不纳捐、不交税、不接受官府的管理。尤其是自陶渊明之后,这种隐居的生活成了一种文化,被相当的一部分文人所赞美。但是这种现像相对于官府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孙悟空代表的官方将其定性为妖(不良社会群体)。不仅是黄狮精,就连其他六只狮精虽没有像黄狮精过那样自种自食的庄园生活,也是对官府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不参与到官府的统治之下。可以说黄狮精就像陶渊明向往的那样,过着面朝黄土的耕种生活,其他六只杂毛狮子更像是竹林七君子,不应该是七君子七只狮子吗?即然叫做竹节山,显然是西游记的作者瞧不上竹林七君子的最后一位,把他给剔除了。这种不会危害到别人,甚至是与世无争的人物怎么会是狮子形像呢?其实黄狮精是不是狮子也只是外人对他的看法,以孙悟空为代表的群体对他的看法,虽然他本性并不凶猛,但是他在孙悟空和玉华城主等人的眼中却是凶猛的,这凶猛是指他的影响,有人不服从管理,不用交捐纳税,日子过的还很滋潤,会让更多的人羡慕效仿,引起人心不稳。正是黄狮精这类人群使孙悟空失去了权利(金箍棒),八戒与沙僧同样失去了自己作工的动力。 王子道:“神师此问,甚是有理。孤这州城之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座虎口洞。往往人言洞内有仙,又言有虎狼,又言有妖怪。孤未曾访得端的,不知果是何物。”豹头,不是太显著的危险思想;虎口,比较凶猛的舆论危害;豹头山虎口洞是指危险思想带来的舆论危害远超过了本身。从玉华县城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黄狮精是了解的,充分认识到了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只是无法论断对方的身份;还是孙悟空确定了黄狮精的妖精身份,造成了在我们看来西游记中最不像妖精的妖精。 “天王道:“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行者笑道:“正为此,正为此!”为什么说是孙悟空当师父惹出来了黄狮精呢?我们看到玉华县是一个极好地方,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书中说此地“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真是五谷丰登之处”。所谓玉华是指君子之中的精英,这说明玉华县城主代表的统治思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他的儿子,是他长期统治的结果,三个儿子分别代表了贵族、农民、雇工群体的形像,虽然形像良好,但是缺少强制掌控的能力(力量),所以才会出现像黄狮精这样不被管理的群体。经过长时间取经过程的修行,原本有这方面能力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他们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孙悟空师兄弟三人收徒弟代表了三个群体有利于社会的经验推广,使他们形成的理念得以落实到地方,更主要的是加强地方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是黄狮精这类人的存在成了地方管理提高的阻碍,所以在之前就算是孙悟空见到老者也不会把他看成妖精,之后听说就断言黄狮精为妖精,这也是孙悟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先前只是见到老者品性所带来的个人形像,不会把他当成妖精;后来是意识到了黄狮精对自己所主导社会的危害,这与黄狮精的品性无关,只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对方给孙悟空带来的危害。孙悟空师兄弟收徒弟,与王子等众迎战众狮精俱是在暴纱亭,所谓暴纱亭就是用武力给社会编织经纬的地方,这样的措施使行政管理在社会上没有空白,必然会与原本游离在行政管理之外的黄狮等众的发生激烈冲突。 孙悟空伙同猪八戒、沙僧打败了黄狮精,毁坏了他多年集攒的家业。那黄狮精请来九灵元圣与六只杂毛狮子精为自己报仇,猪八戒首先被狮精擒获,“沙僧行者也都战败。众妖精一齐赶来,被行者拔一把毫毛,嚼碎喷将去,叫声“变!”即变做百十个小行者,围围绕绕,将那白泽。狻猊。抟象。伏狸并金毛狮怪围裹在中。沙僧行者却又上前攒打。到晚,拿住狻猊。白泽,走了伏狸。抟象“;再战,行者”却把臂膊上毫毛,尽皆拔下,入口嚼烂喷出,变作千百个小行者,一拥攻上,当时拖倒猱狮,活捉了雪狮,拿住了抟象狮,扛翻了伏狸狮,将黄狮打死,烘烘的嚷到州城之下,”面对田园文化与无政府行为,猪八戒代表的农民很容易被缚获,而且这种思潮一但漫延开来,官府也难以管控,只有动用自己的势力,用强制的手法逼迫他们,就像是后来从政的竹林七君子。 “那老怪驾着黑云,径直腾至城楼上,摇一摇头,唬得那城上文武大小官员并守城人夫等,都滚下城去,被他奔入楼中,张开口把三藏与老王父子一顿噙出,复至坎宫地下,将八戒也着口噙之。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孙悟空于沙僧追至竹节山,被”那老妖把头摇一摇,左右八个头,一齐张开口,把行者。沙僧轻轻的又衔于洞内·”九头狮子精有九张大嘴,可以将孙悟空等人叼住擒入洞中,他们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嘴就是用来说话的,九灵元圣的九张大嘴代表的众多嘴造成的舆论;由于孙悟空对众狮精的迫害,使本来对他们有好感的公众产生了同情心,从而生成强大的舆论,九灵元圣代表的社会舆论攻击了唐僧师徒及玉华县城主父子,使他们的行动力受到了限制,更使唐僧对社会的进步引导受到了困扰。那九灵元圣道“你这泼猴,把我那七个儿孙捉了,我今拿住你和尚四个,王子四个,也足以抵得我儿孙之命!小的们,选荆条柳棍来,且打这猴头一顿,与我黄狮孙报报冤仇!”我们会看到孙悟空被捉住后有时会被打腿,像五庄观的镇元子,那是他惹了祸就想着跑,镇元子在教训他做错了事不能逃避;有时是被打头,像这里的九灵元圣,那是孙悟空的思想有问题,九灵元圣在教育他做事不能太狠。 九灵元圣原是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的座乘,“狮奴道:‘爷爷,我前日在大千甘露殿中见一瓶酒,不知偷去吃了,不觉沉醉睡着,失于拴锁,是以走了。’天尊道:‘那酒是太上老君送的,唤做轮回琼液,你吃了该醉三日不醒。’这代表了看管舆论的人员由于有重回自然的倒转思想(轮回)而放松了对舆论的监管,是社会的舆论支持了六狮精的与政府不合作行为及黄狮精的无政府行为。天庭上的太乙救苦天尊,是指俱有超强整合能力使人们的认识能够达到高度统一的官方人物,社会的舆论(九头狮子)也乘载着他(座乘)。岩通音言,妙岩宫就是以奇妙的言语引导社会舆论服务于官方的地方。逃出去的孙悟空寻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请来九灵元圣的主人太乙救苦天尊收服了他。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强政府主义者。他虽然同情田园文化,但是不赞称无政府主义及与政府不合作思想,中国的文人再怎么三教合一,还是儒家的思想多一些,甚至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