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羞怯,“害羞”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害羞常常都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感受,一种不具适应性的累赘,演化意义上的多余。害羞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它阻碍我们交友,破坏我们的约会求爱,扼杀我们的自我表现。达尔文曾经苦恼地表示,这种“怪异的心理状态”是进化论里的最大难题,因为它似乎没能为人类带来任何好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发现,大约有10%到15%的婴儿都是“生而羞怯”。他们更容易畏缩,更少做出社交回应;即便是温和的压力情境,也会让他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什么是害羞?
害羞其实是一种个性特征。害羞的人高度自我关注,害怕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害羞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因为畏惧他人的拒绝或排斥,所以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得拘谨、退缩,甚至是避免和逃离社交情境。
例如,害羞的人可能会意识到某个人是善良友好的,但他仍然不愿意让这个人成为自己的同事队友,或者知己恋人。他害怕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自己被视作低人一等,这种担忧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同时也是社交焦虑的核心因素。
根据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焦虑的诱因是个体对自身社交行为的过度监控,以及对他人的评价的过多揣测,比如觉得自己无聊、怪癖。社交焦虑的关注点,就是我们吸引他人的能力,以及避免负面评价和排斥的能力。的确,害羞的人高度关注自我,倾向于认定自己在他人眼中缺乏吸引力和价值,同时又担忧他人的负面评价;而这些特性,都将害羞与羞耻感联系在了一起。
羞耻感与人类演化
为什么社会交往会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忧心忡忡?为什么我们会渴求他人的好感,并为此心急如焚?为什么当我们想要吸引他人,想要结交好友、追求异性、发表演讲时,焦虑感会让我们不堪重负,以至于我们表现得恭顺胆怯,乃至放弃行动。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社会竞争的本质发生了重大的适应性变化。如今,人类间的相互竞争已经很少涉及暴力的侵犯行为,而是更加关注于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争夺。更重要的社会角色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就表现为对他人的吸引力,表现为受喜爱、受重视和被需要。唯有如此,个体才能获得重要的社会资源,以及他人的关注和投资。
羞耻感的发生情境,往往都伴随着个体对自我的感知,包括身材、身高、肤质等身体特征,无趣、愚笨、虚伪等品格特征,撒谎、欺诈、偷窃等行为做派。这些无吸引力的特质和行为,会招致他人的轻蔑和厌恶,进而使个体遭到拒绝和贬损;其结果,就是个体的社会地位下降,甚至是被群体排斥在外。
因此,当害羞作为社交恐惧出现时,它其实是在引导个体在他人心中确立理想的形象和积极的态度;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被重视接纳,被爱慕欲求。事实上,害羞以及羞耻的适应性,就体现为帮助个体“走在正轨上”,确保个体去做社会能接受的事情,同时避免被社会所惩罚和驱逐。
我们需要呈现出青年才俊的样子,好在他人心中营造积极的形象,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进而接触到于生存繁衍都至关重要的各类资源。此时,害羞可以作为一种预警机制,提醒我们“自己也生活在他人的心中”;倘若你品行恶劣,或者乏善可陈,那么你就有被他人拒绝、排斥、忽视乃至迫害的风险。事实上,这些忧虑恐惧与人们害怕被轻视看扁,害怕被视为无能乏味之人的担忧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羞耻其实衍生自一种复杂的心理能力。这种心理能力让我们知觉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存在”,并预测出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观感。并且,羞耻的体验在于个体暴露了自我的负面特征,在于感知到了他人对自我的轻蔑和嘲弄。简而言之,羞耻意味着自我被视为不被欲求的毫无魅力之人。
此时,羞耻感还会激起个体隐藏和退缩的欲望,降低自身的社会参与程度。个体参与社会活动和发言的倾向会降低,并且参与活动本身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些变化会抑制个体的独断行为,同时向他人潜在地表明自己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综合来讲,就是一个人变得谦逊和低调了。如果个体表现出了羞耻感,那么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他攻击和惩罚也会降到最低。这样,个体因自我的负面特征所付出的代价就会大为减少。
参考文献:
David M. Bus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Marcela Matos, José Pinto-Gouveia, Paul Gilbert, "The effect of shame and shame memories on paranoid ideation and social anxiety"
Paul Gilbert, "The Relationship of Shame,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Role of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Rank"
-
盼六站站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18 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