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爱情
这是看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为什么选这本,因为我很喜欢一本讲爱情的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果然,这本书里也提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看完这书,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写了啥,那就是如题目所言,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是个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人,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文学功底,写作功底的问题,而是个人风格,个人审美,个人品味,是三观,是人生态度的问题。画匠和画家的区别是如此,写作的和作家的区别是如此,搞哲学的和哲学家的区别是如此,作曲的和作曲家的区别是如此,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而我觉得,这些大家也真的有一些共性,那就是真实,对生命本身的诚实。
人的身上有两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事一点都不新鲜,却常常被忽略,或者故意视而不见。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习得社会性而压抑自然性的一个过程。饿了就吃没问题,但吃的不健康就会被批评。在不断的社会性的过程中,能保留住多少自然性,能保留住多少对生命的诚实,这就是个人风格。社会性下的人是统一的,做上了大学教授和当上了大款都是成功的,没有孰轻孰重,各行各业都是有意义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如果工作的价值不等,那也是社会的眼光,跟工作本身无关。但是一个人的那种脱离于社会价值的喜好和欲望,才是一个人的个人风格。我们只说个人风格强烈,而不说个人风格好坏,因为这事没有好坏,属于一个人的天然的东西就是没有好坏,进入了社会才有相对的好坏,但标准也是社会定的。总之看待这个问题,一定要客观,不客观就容易让人觉得反社会。
说到客观,看这书时,竟然让我想起了白鹿原。白鹿原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血腥和不动声色的恶心,那么多大风大浪,个人命运,历史命运的记录竟然没有显示出一点点作者的倾向,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白描,陈忠实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冷漠的人。而这本书,则是完全相反的路子,通篇几乎没有什么客观的描写,全部都是王二的主观记忆,主观印象,主观感受,主观叙述,连时间也是混乱的。王二像是一个还无法专心坐在课堂上的调皮的小孩子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明明在讲x海鹰,却忽然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不停的“对这件事情,还有些需要补充的地方”。但两本书我都喜欢,两本书的共性就是真实,以完全不同的姿态呈现,但都在努力的保持诚实。也许会说,记忆是最不可信的,主观记忆极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但站在一个人的情感角度讲,揭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是对还原真相做出的最大努力。陈忠实给的是客观的真实,王小波给的是主观的真实。
王二的这三段革命时期的爱情,都挺不一样的。说是爱情,基本都停留在了原始吸引的性欲阶段。所以作者的自序也说,这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连王二的老婆嫁给他的理由也不过是,性生活超级和谐。这其实又回到了自然性这一点上,如果只用自然性去选择伴侣,那除了激情,除了原始的性吸引力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温柔,体贴,有责任感,有担当,诚实,善良,这些如果作为理由我觉得都不合适,因为爱一个人就应该是抱着好奇的心去慢慢揭开他是怎样一个人,而且其实这些品质有或没有都是无伤大雅的,爱他应该是爱他的全部,而不是像刮开彩票的铅字一样,心里七上八下的在检验什么。所有那些品质也好,条件也好,都太虚了,而且也不应该,每个人都该好好照顾自己,也尊重别人是那样的人。而原始的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是隔了很久再见面也会怦然心动的,这也不同于漂亮和帅,也是个人风格,我觉得帅的不一定人人都觉得帅,若审美又统一了,那又没了个人风格,又成了受社会影响的选择。所以,找刺激,找激情,不是外貌协会,不低俗,不肤浅,不把这一层满足了,怎么谈高级智慧的爱情。但爱情又是什么呢,我也不太懂,现在觉得至少能分得清激情和爱情,可能我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一直在一起吧,不分手就是爱情。
还很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提到随机那块。说得真好!王二的数学老师说,即便是数学系的学生,十个学概率的,也就只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随机的含义。说得太对了,很多人在滥用概率的意义。概率只有统计学意义,而个人的一生哪有几件能用得上统计学定律的大事。王二说他身上发生的事,如果放到整个革命时期来看是合理的,是有统计学意义的,但到底为啥在他身上发生了这件事,他还是搞不清楚。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随机的意义,知道人生的全部就是一个随机过程,发生啥都是正常的,随机的,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我想,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着莫须有的未来而焦虑了。我发现,很多人不开心的来源是没有实现想象中的事。也不知道为何会预定自己在25岁能遇见命中真爱,28岁能拿到名校博士,30岁能够有车有房成为成功人士,发现还没实现,就觉得自己很失败。我觉得这些都是幻想,是一种我欠缺的能力,我觉得人生就像是打游戏,打通了一点,下一关的场景才会出现,才知道该怎么办。我从来没觉得我未来会怎么样,所以怎么样都是正常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么。还是了,社会性告诉了你社会人的活法,而你忘了你还有自然性的那一面。人性又是什么,等同于自然性吗,我也不知道,因为社会性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那不能说我们活着活着都不像人了。但可能保持真实,真的有点难,所以我们才如此追捧个人风格强烈的人。而个人风格的失去好像也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有点悲哀。
不过,也不要看书里把性爱写的这么美好,就放肆自己。咋说呢,还是要注意安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