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废墟
最近跟着学校老师去王屋山进行了一次古建测绘。早春的山里,树桠都还是光秃的,远望去却有种“毛茸茸”的触感。漫山的白杨也让群山有了些清冷的色彩。

教授在这里有一些民宿项目。据说当地政府想要结合当地的一些道教风俗遗迹将这一带山谷建设为形似于莫干山的景区。大部分居民已搬迁了出去,整个河谷间便只有干涸的河床和几处在建的民宿。我们教授的设计风格是courtyard,他将其视为一种中国本土建筑最为关键的语言,同时保留着当地的夯土作墙的习惯力求在现代建筑的指导下保留一种本土风格。


我们此行的重点是对这里的明清道观进行测绘。在荒芜山村的外表下,这里曾是道教的又一个兴盛之所。沿着河谷便有数处民居改建而成的道观,虽不宏伟却也是结构完整,配置齐全,至今依然香火旺盛。风水位置也都是极为精妙,可见匠心。




除了民间道观,当地较为出名的应是阳台宫了。目前阳台宫保存有明正德时期的大罗三境殿(主殿)以及清代的玉皇阁。结构优雅庄严,雕刻精美绝伦。尤其是主殿大罗三境殿,一改简介的梁架结构,将斗拱应用到淋漓尽致,连神像之上的藻井都是由细腻繁复的小斗拱堆砌而成。那种和谐的结构之美到了极致,只能留给后人瞻仰,也因此更加敬畏神灵。
测绘结构之余我们也时而留意那些功德碑文。从万历以至民国,千禧,铺陈开来便是庙宇百年的岁月,密密铭刻着埋没于历史的普通人的印记,哪怕是一斗米,一根木。



据说这里是打算作为重点景区来进行开发的。不过大概是从遗迹到景区永远有着漫长的距离。可以看到山下的广场新建了许多色彩艳丽的仿古建筑,绘着故事画,甚至还有醮坛。老人们时而爬爬那漫长的台阶锻炼身体,时不时有句“建的挺大气的”的评价,倒是更高处的阳台宫还保留着难得的宁静。道长们依然带些谨慎,不容我们在殿内随意拍照或是攀爬测量。

临走之前,当地的服务员小姐姐和我们提到了玉皇顶,颇有点自豪的说“哎呀,那个山顶上的楼从我记事起就已经重修了三次啦,可比你们天天看的那几个壮观的多啦”。于是我们又爬山上去看了看,确实感觉颇为失望。那是一个色彩光鲜的三层阁楼,结构简单到随意,完全无法辨认。红色的墙体却托着白色的栏杆。同行的助教老师还吐槽了一句:这个山顶更适合建个祭坛,感受一下与天相接身无外物的意境。不过人却是明显的多了,不少当地人不辞辛苦爬上山来祈求平安。

之后又路过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名叫紫虚宫,之前与阳台其名,但大概是在抗日战争年代损毁了。又一次忽视了“未开放”的提示牌,我们爬上了极具纪念性的台阶。

但之后看到的景象便及其出乎意料了。很难将其称为一座“宫”,殿身皆已损毁,只剩下台址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布局。地上散碎着琉璃瓦片,埋着青砖石础。却也惊奇的发现那台基之上生长出的新的神堂。那是两件蓝色的铁皮房,不过能容一人入内祭拜,在宽敞的台上显得极为不协调,却有种奇妙的新生感。我听到同行的同学一句感慨“哪里有神像,哪里就能成为寺庙吧!”


最后的最后,我们实地体验了一把“探访古村落”的经历。破败的夯土灰瓦交织,环绕着一座药神庙,据说埋着药王孙思邈的遗骸。而走到尽头便是一片农田,这冬日里难见的绿色在群山中如此醒目,却也只能在群山中回响,山外便是钢铁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