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
開啟主選單搜尋維基百科愛好者交流群(Telegram:@wikipedia_zh_n、Discord及IRC:#wikipedia-zh 連線互聯)歡迎大家加入。[關閉]
解構主義
了解更多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在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法語:déconstruction;英語:deconstruction)是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Jacque Derrida)所創立的批評學派。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解構主義流派反對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由一系列的差別組成。由於差別在變化,結構也跟隨著變化,所以結構是不穩定和開放的。因此解構主義又被稱為後結構主義。德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解構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男性與女性、同性戀與異性戀),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而非兩個嚴格劃分開來的類別。而其通常結論便是,這些分類實際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絕對的形式存在著的。
解構主義在學術界與大眾刊物中都極具爭議性。在學術界中,它被指控為虛無主義、寄生性太重以及太過瘋狂。而在大眾刊物中,它被當作是學術界已經完全與現實脫離的一個象徵。儘管有這些爭議的存在,解構主義仍舊是一個當代哲學與文學批評理論裡的一股主要力量。
在建築,解構主義(英語:deconstructivism)是20世紀最後的20幾年中,通過分裂來表達自己、影響社會的建築和打破了傳統方式的區分上與下、左與右、裏與外的建築。
定義的困難編輯
在西方哲學中,很難為解構主義下定義。馬丁·海德格爾很可能是第一個用這個字眼的人(與尼采式毀壞作對比),雖然我們在英語世界中認識的「解構主義」是一連串翻譯後的元素(由海德格爾至德希達),而且很多人,包括巴爾特、史必域克、保羅迪文、高拿、芭芭拉莊遜、米勒等都曾經涉獵過這個範圍。
這些作家都抗拒用簡單的字句來定義它。德希達被問及解構主義的意思時,他這麼說:「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簡單而公式化的答案。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寫來避開這種令人恐懼的問題。」(德希達,1985)解構主義的意思涉及許許多多的混淆——究竟是一個思想的學派,一種閱讀事物的方法(很多人在嘗試公式化的定義它時都選擇這種解釋),或者,有些人稱它為「文本物體」(一個在德希達的話中暗示的意思)——而且在嘗試限定它的時候,可以決定聽取那一個來源的說法。
很多人寫了很多東西去定義解構主義,或解釋為何界定解構主義的嘗試會失敗。很多這樣的文本(包括那些被認為是解構主義者的批評家)都晦暗艱澀,而且很難總結出來。另一方面,有一種家庭工業就是向那些希望了解解構主義,或定義解構主義的人與不想看原本的人(無論他們的了解程度)解釋這個名詞。
陽物中心主義以及對二元對立的批判編輯
解構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對啟蒙計劃及形上學的激烈批判,尤其是對柏拉圖、盧梭、胡塞爾等哲學家的立派文章,還有其他類型的文章,譬如文學作品。
文本與解構編輯
解構主義更像一種文本分析法。文本如同洋蔥,我們要如同剝洋蔥一般,將文本的意義一層一層地剝開,才能得到文本背後的真實(注意,這個真實是可知的)。由於解構主義更接近於一種文本分析方法,因而在近代翻譯研究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解構主義影響翻譯理論的結果是解構主義翻譯理論流派的創立。
解構的術語編輯
延異編輯
延異(Différance)有兩層意義:一,是向外「擴散」;二,是「延宕」,即語言的意義最終都不可獲得。意義只能是一個不斷各外擴散的過程。意義的隨意性、零亂性、不完整性不斷地拆解形上學的中心和本源,並且拒絕成為新的中心和本源。意義不斷地生成、轉換,又不斷消失,最終消解了意義的本身。中心的消解就意味著取消意義,意義的延異就否定了世界上存在著終極不變的意義。 [1]
蹤跡編輯
蹤跡一詞描述延異的動態過程,蹤跡指經過磨損而殘留下來的痕跡,他若隱若現,既指向此前的狀態,又指向此後的傾向,卻對自己打上問號。文本是一種意義和詞語在其中不斷被抹除、不斷留下痕跡,其終極目標卻永遠處於變動和不穩定之中的過程。
書寫編輯
舉例:德希達解讀李維史陀編輯
對解構的批評編輯
當被問及「什麼是解構主義?」德里達回答說,「我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回答。我所有的文章都試圖把它帶出比這更可怕的問題」。德里達認為,解構必然是複雜的,難以解釋,因為它積極地批評了需要用語言來解釋一切。
缺乏實用性編輯
1.過度強調尊重個人獨特性,而缺乏共識的追求。 2.因批判性質的立場,造成不重視歷史深度,無法顯示具體的理想性格。 3.Anything goes的觀點容易導致研究僅強調實用性,而缺乏嚴謹的研究態度和方法。 4.有反專業、反理性甚至反教育的潛在危機。
難以理解性編輯
缺乏嚴肅性與透明度編輯
政治批評編輯
將解構歸類為虛無主義或相對主義的批評編輯
歷史編輯
先驅編輯
大眾媒體中的解構編輯
類型解構是一類通過質疑和顛覆傳統藝術類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預設和基本表達方式,獲得全新文本價值的藝術形式,在流行文化中有廣泛的影響:
- 守護者通過將美國漫畫中典型的超級英雄形象置於真實的歷史場景中,解構了超級英雄無所不能的形象,指出英雄註定要受到人性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可能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有時甚至成為問題的根源;
- 魔法少女小圓通過將傳統魔法少女漫畫的基本預設進行解構,指出試圖以魔法實現夢想不可能不付出代價,且個人的夢想的實現未必會引導至可欲的結果;
- 新世紀福音戰士通過將傳統機器人動畫(尤其是超級機器人系動畫)的基本預設進行解構,打破了正義和邪惡之間非黑即白的界限,並把許多看似天賦異稟的青少年內心黑暗不為人知的一面用進行生死攸關的戰鬥這種方式一點點地向觀眾展現出來。而戰鬥本身雖然熱血但並不輕鬆,主人公們也在越來越無希望的戰鬥中變得愈發疲憊、浮躁,直至精神失常;
互文本解構是指同一文本通過自我映射、自我反思或自我否定來達到解構的一種手法:
其他主題編輯
引用和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相關頁面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頁面內容均以 CC BY-SA 3.0 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