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 蕉城这项技艺竟有几百年历史!且畅销海内外!

智己策略丨文字整理
《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文字参考
见图片下方图注丨图片来源


▲图。网络
-风物君语-
中国饮食文化悠久绵长,烹饪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炒、蒸、煮、焖、炖、卤、炸、烤、灼、煲……
其中的“蒸”是以水蒸气为导热体
使成菜熟嫩或酥烂的一种烹调方法
而这种方法需要一个重要的器具:蒸笼
在宁德蕉城虎贝镇黄家村就有一项与蒸煮相关的
祖传的传统工艺艺术产品
——黄家蒸笼
你别看这蒸笼小
它的传统手工技艺
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现今是蕉城区虎贝乡的一个行政村。该村位于蕉城区西北部,海拔八百多米,是近海山区,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生长。其丰富的柳杉自然资源,为黄家蒸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图。苏醒
黄家村的柳杉片手缚技艺,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了。它早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就由宁德西乡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创造。至清乾隆(1736-1795年)之际,黄家人还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用,有的作品甚至曾经成为贡品。

▲图。做谷

▲图。苏醒
《宁德市志》载,黄一府(1082-1166年),字修业,号守豹。福建宁德石洋人,八岁能诗文,尤爱手工,他自小生长于山区,常跟随父亲上山伐木,通过长期的要刀弄斧与悉心观察,发现了柳杉这一树种质地疏松、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

▲图。余晓榕
在他十五岁那年,终于用卷曲似圆月的柳杉片制成了形如桶状的第一个“饭甄”。这种蒸熟器轻便易熟,更新了用笨重瓦器蒸饭的古老方法,且能大量节约能量。他制作的蒸笼材料独特,具有微香无毒、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特点,深受民众的欢迎。

▲图。袁林群
新中国成立前,其传承人遍及福州、南平、广东、台湾等地。改革开放以后,黄家人生产的蒸笼热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漂洋过海走出国门,从而扬名海外。



▲图。袁林群
黄家蒸笼所选的材料柳杉质松不实、轻软细致、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造就了黄家蒸笼一套完整的手缚技艺。其结构为平衡对称的中空直腹直口圆柱体,屉透盖严,其造型有助于扩大受热面积,缩短烧煮时间。

▲图。袁林群
黄家蒸笼无需绘制图纸,图在师傅心中,其技艺流程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学,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

▲图。zoe2016
黄家蒸笼主要工艺流程
1.盘制腰箍。腰箍内径的大小决定了器物的大小和容积,其上下径需分别与上下墩对接。吻合紧密,最为关键。
2. 盘制上下墩。上墩外径需与腰箍上沿内径尺寸相符,下墩外需与腰箍下沿内径尺寸相符,并分别嵌入腰箍。完成这一道工序后如人之腰腹和上下肢的形成。
3.盘制底座(即水座或称“下包”)。以下墩外径为其径,使之盘成形后能与下墩相互吻密嵌接。
4.盘制笼盖。然成盖头园后将盖板压人,与上墩伸出的突出部吻合密缝为准。
5.插人徛板。在已成蒸笼全身内壁插入徛板,徛板要求宽窄相间,嵌紧无缝,一如拱桥式圆拱而成。
6.制作底屉。用长短不一的小竹片剁成多凹形,以长竹钉穿缀成篇,钢成与“下包”内器壁内径大小相同的圆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