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碗中意的粥
查看话题 >爱喝白粥的人,还有谁
清晨六点,奶奶翻身起床,在床边先套上毛衣,再穿棉外套,最后套一件背心夹袄,啪嗒啪嗒走出去,然后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声音。
奶奶起床第一事,不是洗漱,是生火煮一锅新鲜米粥。
从我有记忆起,有奶奶在的家,就有一会随时可加热的粥。晚年爷爷奶奶回老家生活,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个新的奶锅,用来热粥吃。
原来我没太注意到这个习惯。有一年过年,正餐吃饱了再喝一碗粥,通体舒畅。回到广州再做饭,吃饱饭后端着碗放不下,才猛然发觉,我是想喝粥了。
大学时去台湾交换,四个月没找到一家能吃的粥店,宜兰唯一那一家广东粥,竟然就是米饭加水微煮了一下,好绝望,硬生生喝完了。本来玩得很嗨的我,那一刻想家了。
后来在桂林柳州旅途中,发烧连肠胃病,腹泻了三四日,尤其想念软软绵绵的广东粥,暖暖地流入胃里,总觉得喝完病就好了。
这大概就是广东人的“恋粥情结”吧。

广东粥大体分粤式粥和潮汕粥。粤式粥煮的米粒都化开,绵绵糯糯的,米水交融,即使一碗白粥,也是许多老广的心头好。潮汕的粥讲究米水分离,米粒不化而软糯,浸入各色海鲜,那味极鲜又跟粤式不一样。
在深圳读书时,学校周边很多潮汕砂锅粥。深圳是潮汕移民之乡,即使一家小门面的砂锅粥,都能做出地道的潮汕味道,泛着蟹红的粥水,与虾蟹的鲜味交融在一起,那是我的第一堂美食课。
后来回广州,更多的是品尝各色粤式粥。
熊记鸡粥在我心里是生滚粥的典范,之前推荐小店的时候专门写过它👉广州那些地点偏僻、值得一去的冷门老店
在沸腾的粥里加入各色食材,粥必须浓稠绵糯,跟食材浑然天成。比如一碗鱼片粥,鱼片恰好汆熟,白色的鱼肉和红色的肌理分明,浑身沾着米粥,入口先是粥的绵,然后才是肉的鲜;要是喝一口粥,必然也有鱼片的鲜味在其中,啖啖鲜美。
如果你吃过银记、华辉,就知道差劲的生滚粥是什么样子:水多米少,水米食材分离,各自为政。粗暴无心的料理,也就是连锁店的水平罢了。
香港老牌靠得住的砂锅粥也是极好。它做的是粤式砂锅粥,米水交融,下了带子和鲜虾。80元小煲,两人份而已,算是贵价了,但贵价煲就舍得下料,比如那干货带子,又比新鲜的海味多好几倍的谷氨酸,鲜味直逼鼻尖,简直要高潮了。

龙津路的云腾砂锅粥算得上很不错的潮汕砂锅粥,70+一煲够4个人吃,潮菜也是满意以上,性价比高,老街坊年轻人都爱去,经常要大排长龙。

不知潮汕人怎么看粤式粥,我身边大多广州人是别管潮汕粥顺德粥江南粥,凡粥都爱,不分彼此的。
再后来,我跟sasa跑去山里生活,起居三餐都自给自足,我就像奶奶一样,每日起床都先煮一小锅粥,饿了就用奶锅热着吃。sasa是贵州人,没有喝粥的习惯,每天不厌其烦捣鼓番茄鸡蛋打卤面、辣鸡面、菌丝粉、脆哨粉,然后像看个傻子一样看我喝白粥。
哼,你不懂,白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