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灾165】皇帝与太子:相爱相杀的宿命
↑点上面的猫头关注作者,第一时间获取更新~
皇帝和太子,自古以来就是最复杂的父子关系,双方互相需要,又互相防备,既生怕对方出一点问题,又不愿意对方过得太好。原因也很简单,两者中间横着一道可以压倒所有人性的宝物:权力。
对于皇帝来说,太子是自己事业的最终继承人,自己建立的所有功业,最终是要传给他的,如果没有一个堪当大任的太子的话,一生事业迟早要风流云散,所以太子当然是越贤明、越能干越好。
但是,太子的能干有一个前提:就是得在自己死了以后才开始能干。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太子最好能是个傻子,老老实实的呆着,不要有任何动作。
因为他天然的握有法统,如果自己还没有活够的时候,太子就太过活跃,很容易把心思活动开,进而想帮自己早点退休,他好顺利接班。
但皇帝没有退休一说,这是终身制职业,只能驾崩。
所以,历代的皇帝都会把太子看得死紧,会请最好的老师教他,但往往不会给他任何接近权力的机会,以免他上瘾之后,想来帮自己早日驾崩。
这是皇权时代天然的BUG,这个BUG也决定了皇室成员很容易一代不如一代:因为幼年时从来没有得到过治国的锻炼,却要在父亲死后突然被推上皇帝宝座,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除非天生的特别擅长管理,否则这个新皇帝怎么靠自己空白的前半生来治理国家呢?
但是有时候,这种父子相爱相杀的局面,也是有些例外的,而崔浩这个人精,非常敏锐的抓住了这个例外,给了年轻的太子一个极其难得的实习机会。
北魏现役皇帝拓跋嗣,性格非常的大度,很好说话,对权力看得并没有那么紧。北魏创始人拓跋珪发明过一项丧尽天良的制度,就是皇子被立为太子之后,就会赐死生母,以断绝掉外戚干政的可能性。因为舍不得自己的老妈被杀,当年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拓跋嗣是死都不肯接受的,并且当着自己残暴老爹的面大哭反对,胆子也是不小。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后还是没能救回老妈一命。
不视权如命,这就有了放权的基础。
另外一个基础,则在于拓跋嗣这个人是个病鞅子,身体一直不好。
他是个工作狂,继位之后总是在操劳,本来就容易拖垮身体。再加上为了治病,他步上了老爸的后尘,开始飞叶子,嗑五石散这种致幻剂。
五石散是有毒的,药圣孙思就曾经发表过评论:“宁食野葛(一种剧毒草药),不食五石。”
拓跋嗣的本意是拿这个东西当药吃的,但吃着吃着就病得越来越厉害了。
他对工作又有着强大的责任心,自己的身体状态让他没办法维持高强度的工作,这也令他备感焦虑。有心事憋着是很难受的,于是拓跋嗣秘密的向倚重的智囊崔浩吐露心声,其实估计也就是发两句牢骚减压,这种事情,又敏感又难办,谁能有办法。
崔浩还真有办法,他用这个办法,打造出了一名雄才大略的明君,雄到终结了历代豪杰都毫无办法的五胡乱世。
他的办法倒不复杂,就是太子监国制度。
“让太子在京师时主持朝政,出京时则统率军队,陛下您就可以悠闲的颐养天年了,您百年之后也可以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国家不会生出祸乱。”
如果换一个皇帝,崔浩出了这个主意之后,或许就可以领便当了,这完全就是在明面上分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只能属于皇帝一个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碰。
但病号拓跋嗣并没有勃然大怒,他从了,而且给的比崔浩建议的更多。
让他太子拓跋焘居正殿临朝,“为国副主”,完全代替自己总领朝政,给人的感觉,他是真的打算做一名退休老人了。
其实不是的。
崔浩的建议,其实他只采纳了一半,军队还在他手上。
他只是交出了政权,但最为重要的军队,还是亲手掌握着的,这个国之利器,他并没有一起交给儿子。
当然,这也可能并非是他多疑,而只是个人爱好的问题。
在草原上奔驰惯了的拓跋人,天生对战争有一种狂热的喜爱,不愿意处理麻烦的政务。在把这些烦心的东西丢给儿子之后,拓跋嗣并没有安心躺在后宫里养病,对于这个从草原上一路砍杀出来的部族来说,死在床上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死在战场上才是莫大的荣耀,拓跋嗣是北魏有名的温和皇帝,但对战争也是异常的痴迷,他将自己的余生都投入了完全不是病人该从事的职业:打仗。
南边的刘裕成功的篡了位,终结了猥琐不堪的晋王朝,完全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但大人物也是要死的,在当了两年皇帝之后,刘裕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被他痛打过的拓跋嗣,决定趁这个机会报仇雪恨。
他带着军队,发动了对南朝的战争。没有了刘裕之后的南人军队,战斗力塌方得非常厉害,病号拓跋嗣所向无敌,连战连捷,吞下了刘裕北伐时占领的大片土地,把边境线推进到黄河以南,甚至连洛阳、邺城这样的重城也收入囊中。
对于拓跋嗣来说,这应该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鲜卑人血液里就尚武,击败敌人、开疆拓土的荣耀无以伦比,更何况晋军以前还痛打过北魏,两千晋军步卒,在黄河边上把三万北魏骑兵当西瓜一样砍,简直奇耻大辱。现在这个场子也被拓跋嗣亲手找回来了,人生再无遗憾,圆满到达巅峰。
带着这样的快感而死,想必拓跋嗣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完全能够闭眼的。
拓跋嗣的身体本来就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征战,在燃烧完了自己的最后一滴潜能之后,他终于病死,监国了一年半的太子拓跋焘登基继位。
而这个权力交接的过程,完全没有出现过任何的动荡,异常的平滑,对于向来习惯亮拳头争位子的胡人政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特例,拓跋焘只有十七岁,幼主临朝,正是夺权的良好时机,但拓跋焘的监国经历,让他早早的掌握了权力,在老爹死之前,他就已经开始行皇帝之实了,现在只是把名号落实一下而已。
崔浩设计的太子监国制度,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让北魏避过了皇位交替时可能发生的庞大内耗。
五胡终结者,这个时代真正的主角,正式踏上舞台。
与前期骁将名臣各领风骚的现象不同,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是明君。南朝接替刘裕的刘义隆、胡夏接替赫连勃勃的赫连昌、柔然可汗大檀,各个都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改在其它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真命天子之相,是可以成为命运选定之人的。
可惜,这个时代太挤,而跟他们同台的,是拓跋焘这个怪物。
但在拓跋焘刚刚即位之时,这些强大的竞争者们,并没有意识到有一个怎样的对手崛起了,北魏的这个小皇帝,还只有十七岁,刚过完撒尿和泥的年纪,而北魏政权的缺点也很明显,崔浩曾经点评得非常透彻:北魏兵强马壮,士兵战斗力非凡,但缺少像样的良将。
这是讲究武力的时代,皇帝就算再贤明,没有百胜良将领兵,又有什么资格跟其它兽性十足的势力争天下?
所以在拓跋焘即位之后,竞争者们想的是趁北魏国丧之机上来捡一回便宜。柔然可汗大檀跟北魏是世仇,他迫不及待的喝了这道头啖汤,在拓跋焘刚刚登上帝位之际,就率领六万骑兵,从北边席卷而来,打算教自己的大侄子做人。
十七岁的拓跋焘,用这个赶来喝汤的人做道具,向天下展示自己已经补上了北魏缺少良将的不足。
拓跋焘自己,就是刘裕之后的天下第一良将。
这本书原本不打算收费,坚持了1年多的免费阅读。
但理想抵不过现实,作者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捱到现在,本书还是上架销售了。
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买书钱,我新写了姚襄篇,作为付费读者的专属内容。
各位很抱歉,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