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自己治疗的道路上越有越偏,谈一谈我的失眠与焦虑。
这次我来用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聊一聊——失眠与焦虑。
我经常被焦虑困扰,也一直因为睡眠不规律而陷入对失眠的恐惧中。在我的探索中,我慢慢发现失眠死是一种能量,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了,比如提升学业、创造事业,解决生活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的麻烦问题,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挑战,计划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和担忧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其中有的问题很容易就顺利面对,也有一些问题做起来感觉还有很大差距才能良好的面对。当自己顺利的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成就的喜悦和满足,这种感觉会释放多巴胺,让自己感到舒服。可是还有一些事情,就像是那个需要借助梯子才能拿到书架最上层的一本集满灰尘的图书,你心驰神往但是找不到梯子,就算梯子来了,你拿到了那本图书,但是看起来似乎也没有多少人与你产生共鸣。这种情况,就陷入了自知能力不足或者认为自己精神世界孤独所带来的焦虑中。
不过总体来说,我现在认为是这个原因出了问题——那就是认知偏差中的自我怀疑。
由于过去的我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成就,也没有哪些标准来衡量我的价值,类比于学校的一些测试,社会中的一些对“能力”的衡量标准,我陷入了对自我认可的怀疑中,在面对更高的挑战中,我的“自我怀疑”有时隐藏在“认清现实”和“谦虚态度”的背后,但是这是一种学识浅薄,信息获取能力还不足带来的判断问题的局限性。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但是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我很容易就通过社会他人对我的评价,为自己下了一个定义,为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
为此心理学理论中的“the big five”人格理论,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多种的theory就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充实了自我认知的评价系统。
比如说“the big five”人格理论中把人的人格特性分为:
1. 外倾性 extroversion
2. 宜人性 agreeableness
3. 责任性 conscientious
4.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neuroticism
5. 开放性 openness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又把人的能力按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语言 (Verbal/Linguistic)
2.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 (Visual/Spatial)
4.身体-运动 (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 (Musical/Rhythmic)
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为了探寻人多个性和能力,科学家一直都在进行各种复杂实验的研究,可是为什么对待最难以研究清楚的“人脑”,我的判断竟是果断化了,自己的认知偏见轻易的就简单化了这个对于自我的评价。这是我在这个问题上反省出的不足,是我视野的局限性让我陷入“自我怀疑”。当有更高的欲望在吸引着我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去激励我实现新的任务与挑战。现在思考这些挑战,难道不是一个激励我力比多的优势动机吗?为什么反而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文思泉涌由于自我怀疑而执笔难书;刚准备好的跑步因为怀疑路程困境而骤然停下正在预备状态的血液流动,本应该流入四肢去释放能量的血液猛然阻塞。那是什么感觉?为一个正在长出翅膀的雄鹰套上脚链,可是雏生的羽翼又怎么遏制得住呢?正如人类的才智和动能本应该发挥其用,这是人类作为在达尔文”自然选择“价值观中的发挥优势,生存下去的正常表现。
现在有一些禁欲主义哲学,有一些源自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令我联想起来了日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正是结合了道家思想中“顺其自然”的哲学观,把神经质的症状视为主观问题,而非客观的产物。“神经质”一次也是森田正马基于对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提出的。“神经质”这个词多用于人格倾向方面,不应该当成一种疾病来看待。
这种治疗方法刚开始我用它来治疗我的焦虑,我尝试着去做,那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躺在床上接受于现在,顺从于现在,热爱当下。我试图去寻找这样一种安宁,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种安厅不存在。
今日我经历了昨夜难免,早晨小补一觉,让自己在困倦未消之时就起床活动,我出去找了餐馆吃了午餐,我还去看了最新的影片《绿皮书》并和朋友就电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还去寿司店吃了晚餐,在这样一天中我联想出了很多心理学的理论,比如系统脱敏疗法在克服交友恐惧中的实践作用,我尝试着和朋友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些能力测试的内容,尽管我稍有困倦,但是我的思维仍然活跃,我还去跑步机上做完了该做的健身任务。“虽然少了一些睡眠,但是不会死掉啊,我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去做完一天的活动啊!”我心理这样想着,这样想的时候我非常开心。
我换了一下思维方式,我不在怀疑自己是否由于神经质还是由于什么才会感受到这种亢奋的状态,似乎总有问题琢磨不完,似乎总有话要说。我开始相信自己,我在学习和成长,并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结果,既然觉得不困,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为什么不去让自己多看几本书呢?
后来我在荣格的《现代心理治疗纲要》这一篇找到了对我这些焦虑更好的诠释——出自于书籍《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一般来说,青年的神经症都源自于他在此期间的两种表现:犹豫和退后。而年龄偏大的人以节省精力、稳固成绩为特征,不在力争上游。这种人奢望自己仍能坚持青年时期的理想,不顾这种理想早就过时了,这便是其神经症的源头。在神经症患者中,年轻的怕的是生命,上了年纪的怕的是死亡。青年云本理所应当会想要依靠自己的父母,可事到如今,他却要面对现实世界,他为此缺乏勇气。
“所有能发挥作用的事物都是真实”
我对很多学说和理论的理解也仅仅是未入门的初学者状态,将来会结合着不同理论多发一些个人经历,我认为个人经历与成长非常的宝贵,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多多关注或转发,增加我写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