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去日本画枯山水:禅庭的幽玄(Yugen)与诧寂(Wabi-Sabi)
枯山水 Japanese Rock Garden
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通常出现在室町时代、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无山无水,但以石以沙作为观想,它被作为禅僧冥想的工具。
幽玄Yūgen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朦胧、深远,藏而不露的日本特有的美。
诧寂 Wabi-Sabi 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尤其是无常。
两年前我去日本。
那时候我对东京的观感是:站在六本目的森美术馆顶楼,放眼望去,哇!哥斯拉和奥特曼战斗的地方,无穷无尽的楼房向天际线摊开,远处几缕工厂的白烟缓缓升上来。
天黑了,银座的人们开始互相鞠躬道别,等我聊完微信一抬头,他们还在互相道别。

对日本的一切与其说是热爱,不如说好奇。即使从小看圣斗士星矢也改变不了这种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这是我那次去画的日本,为什么用那么小的本子呢?因为在我的脑海中,日本就是一个青叶世界中的小宇宙。狭长的列岛,就像广袤大陆的一个缩影。
但对于某些游客来说并不是这样。有一天我在京都的龙安寺画枯山水。这时候一个美国人坐下来数: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数完哈哈一笑,走了。

7块石头,你说日本人无聊不?——我猜他内心的声音一定是“门票又白瞎在这7块破石头上了”。
但其实那是15块石头,不爱学习,连数数都数不清楚你说气人不?不过按照美国人的逻辑,这鸡柳不管什么形状连在一起就算一块肉。这可能就是文化冲突。一边焦虑不安的同时一边蜜汁自信。

15块石头也并不能使他值回票价,游客看不懂你说着急吗?但是也没办法,你要看懂枯山水,要理解禅庭,本身就是一个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着急你可以去洗浴中心,你可以去居酒屋宿醉,文化这种事情全凭缘分——我觉得景点不需要承担半毛钱责任。
那么,什么是日式禅庭的趣味所在呢?
要看懂枯山水,你必须了解产生枯山水的文化语境。首先是南北宋的中国禅宗和山水画对日本的高度影响。郭熙的三远说啊,马远、夏圭啊,在日本都算是代际网红。我们的半部中国艺术史,尤其是前半部,在镰仓和室町时代,就是日本人的全部。而且这本天书是缺页的,许多细微或宏大的东西都有所删减——操作手册不全你说伤感吗?

在这一轮文化输出中,日本从镰仓时代直到室町时代,创造了无山无水的沙石庭院。沙石之间,无山无水,但却用高度抽象的形态去观想云海、波涛、蓬莱、瀛洲。西方学者称之为Japanese Rock Garden,枯山水纯粹是日本独有的庭院模式。并且它最初是禅僧画师们(例如雪舟等)的创造性杰作。
中国的禅僧大多不会干预造园的模式这类细节,许多旅日或从中国游学归日的僧侣,直接就方丈了。你说对于小微企业,什么事情不得自己多操一份心呢?从半本操作手册中,获得了更大的脑洞,植入了自己的独创性元素,这也就塑造了今日的枯山水文化。

我们今天去看枯山水庭园,还要把它和中国的禅宗对读。佛教东传的最后一大站就是日本。这个漫长的序列中,从断臂立雪,到六祖坛经,再到禅宗公案,禅宗文化一直以来都代表着那个年代最富有文化复合性、剧场感和智力激荡的产物。禅僧们营造的文化宇宙,实际上已经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
我想说的是,枯山水就像一个禅僧的大脑——你觉得你路过了7块石头(15块),但其实你两只脚踩进了他所梦想的小宇宙里——日本文艺宅男的精神世界。
你说你都跑到别人脑子里了还不舍得花300yen门票你说气人不?

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美国人很难读到日本的细微处,美国人写菊花与刀,就被奉为神作。但仔细想想,日本人不能被写下来的那部分才是他的文化的生动处:一个敏感、善变和富于幻想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