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堡乘火车,跟印度小哥学手抓饭
从占西到阿格拉的火车上,跟邻座的印度小哥聊了一路,不光聊聊天,还体验了一把印度式的手抓饭。
占西是印度北方邦的重镇,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诸多中世纪的庙宇和宫殿,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奥查古堡。占西北边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强大的莫卧儿帝国,南边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土著邦国,两种文明在此交汇、碰撞、融合,产生出许多美丽的故事与巧夺天工的建筑。
到了占西,就不得不提到印度的民族英雄占西女王的故事。占西女王原名拉克希米·巴依,聪颖,勇敢。1852年嫁给章西王为王后,一年后丈夫去世,因无子嗣,以养子监护人的身份登基。1854年,英国殖民当局以“绝嗣丧权”为由兼并占西王国。1857年占西女王为响应反抗英国殖民的民族大起义,于6月4日在占西发动起义,指挥起义军保卫占西。她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她的坚定和勇敢,使其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之一。占西沦陷后,撤至瓜廖尔,6月18日在城郊的保卫战中,孤军浴血奋战,身中数刀,被抬出战场后,伤重不治而亡。牺牲时年仅23岁,她因此也被称为印度的圣女贞德。
下午游览了占西的奥查古堡,一座建于十六七世纪的中世纪的古堡小镇。奥查古堡主要包括两部分,小的部分是当时此地印度教国王的宫殿,大的部分是为了迎接莫卧儿帝国的皇帝驾临而修筑,因此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站在古堡的最高处远眺,外围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印度庙宇和散落在数平方公里的古堡群。这些建筑点缀在森林、河流、麦田和村落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团友们说这简直就像是欧洲的风光。


我们来到占西火车站,不大的站前广场杂乱无序。一座很有特点的英式二层建筑挡住了西下的夕阳,奶白色墙体配以绛红色的边饰,叫人过目不忘,对面是一面硕大的印度国旗,迎风招展。

占西到阿格拉的火车是18:40进站,时间很充裕,就在站台上随便溜达一下。
车站只有很小的候车厅。当年大英帝国留给印度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完善的铁路系统,而且至今仍在使用,陈旧的设施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候车的人们只能在站台上自行找地儿休息,或坐或站或躺,凸显了印度人随意豁达的性格。这种站台候车的场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在站台上等绿皮火车的样子,连味道都差不多。 印度的火车站就像是自由的流动空间,看不见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有时觉得这个国家在公共管理上非常粗放,划定了一定功能区域后,就随便他们怎么使用,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有非常细致的分工管理,以维护该区域的舒适和方便。


对面站台驶进了一列火车,可能就是所说的四等火车吧。也许车厢里没有空调,车窗都洞开着,每个车窗都用手指粗细的铁棍围起来当作安全措施。这个季节还可以,不知夏季高温时,车厢里是什么感受。车箱里的印度人都好奇地盯着我们这一干歪果仁。


阿杰说我们要乘坐的是二等火车,有空调且全程对号。
顺便说一句,网上经常看到的火车周身都是人,像孔雀开屏般的所谓“开挂”画面,并不在印度,而是其邻国孟加拉国。
我们的火车还算准点进站了,没有遇到传说中的晚点,由于是过境车,只停5分钟,我们每个人大包小包的,在5分钟时间里全部挤上车肯定来不及。阿杰的经验是,每个箱子200卢比,请车站上的印度“小红帽”搬运行李上下车。此时“小红帽”们已将我们的行李按车厢号对位好,只等车停稳后,迅速搬运。
偏蓝色色调的车厢内已坐满了一多半的印度人,没有所谓的异味,灯光明亮,总体还算干净,就是略显陈旧了些。

因为是对号入座,我的座位一边靠窗另一边是位印度小哥。小哥有点胖,座位有点挤。我前后左右地环视了一下,我们的团友都散坐在不同座位上。
此时车窗外已经完全黑下来了,火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行驶,感觉和我们的普通火车没啥区别。我好奇地动动座椅前略显粗糙的小桌板,原本是想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但总是沉不下心来,便主动和印度小哥聊了起来。
小哥格子衫,牛仔裤,一看就是个白领。自诩是个机械工程师,37岁,有一儿一女,老婆在家。他的工作单位在卢迪亚纳(Ludhiana),家在勒利德布尔(Lalitpur)。这是两个陌生的印度地名。我查了一下Google地图,勒利德布尔在占西南部约60公里,而卢迪亚纳在印度西北部靠近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两地相距约700公里,跨越5个邦,小哥乘汽车、火车,每月回家一次。我们这趟火车的终点站是新德里,夜里12点左右到,小哥就在车站休息,等天亮北上的长途车,看似不远的路程,但回趟家要耗去他整整两天时间,我竖起大拇指对他表示钦佩,小哥不自觉地耸下肩膀晃晃脑袋,这是他高兴时的表情。他还给我推荐了一个叫金代里(Chanderi)的地方,离他家乡不远,是印度著名的手织纱丽的产地,此外还有许多的古迹,很少有外国游客光顾,非常古朴漂亮,说的我有点心动,表示有机会争取去看看。小哥用了一部老款的三星手机,我还不失时机地推销了一把国货。
印度英语啊实在难懂,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

行驶约1小时后,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幸好阿杰提前告诉了我们,开车后会有人送餐,都是免费的。在中国坐火车,餐食要另付费,而印度坐火车,至少是我们这样的二等座,票价里含了餐费。虽然火车的条件相比中国要差点,但餐食绝对一流,甚至比我们去程的国航班机都好吃。晚饭分三道:印度小食、正餐和冰淇淋。印度小食有一杯西红柿汤,两根烟卷粗细的干面包棍和一盒类似于飞机上配餐的那种小盒黄油。小哥见我正在疑惑怎么吃的时候,主动教我:先用面包棍蘸上黄油,然后在西红柿汤里涮涮,这样部分黄油就溶解到汤里,面包棍浸泡了汤汁后,味道还真是不错。最后将溶解了黄油的西红柿汤喝下,感觉真是绝配。

吃完这道头牌,该上正餐了。上餐前送餐员会问你要肉的还是素的?我是真没听懂,小哥解释了一遍,我本想说要肉的,但看旁边的印度人都要的是素餐(印度教的人很多吃素),咱也来个入乡随俗,换了份素餐。这里面有一份印度烤饼、一份米饭、一盒配米饭的咖喱菜、一盒用于烤饼的咖喱蘸料和一杯咸酸奶。其实这些食品在酒店吃自助餐时都能见到,但集中在一起,看来这是印度人典型的日常餐食。印度餐中很少能见到绿色的叶子菜,以土豆、胡萝卜、青豆、蘑菇、洋葱等为主。
在飞往印度的国航班机上,我也是要的印度餐,刀、叉、勺无法用于印度烤饼蘸咖喱酱,只能用手,当时就吃的稀里哗啦的,这次要跟旁边的小哥学学!
注意,吃印度饭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不洁。导游阿杰讲过: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刀叉和筷子阻止了这种感觉,所以也就缺少了特有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知道食物的温度,避免烫着舌头或者口腔。可能这就是印度人的一种说辞吧,但不管怎样,用手抓饭是一种“绿色”吃法,节能环保。另外,用手接触饭食,那种触觉的美妙恐怕也是习惯使用餐具吃饭的人所不能体验的吧。
印度人抓饭时大多只用3个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况且,食指之所以取名为食指,估计就是用来抓饭吃的。小哥示范给我,吃印度烤饼时,中指和无名指按住饼,同时拇指和食指撕下一小块饼,用手折叠起来,然后蘸咖喱酱。深黄色粘稠的咖喱酱中有青豆、蘑菇等,微微辛辣。烤饼饱蘸酱汁,一般撕一小块两口吃完,印度烤饼配专用的蘸汁,味道相当好,以至于之后在酒店吃自助时,还反复实践了一把。吃完饭还要学着印度人的样子,舔舔手指头。至于那手抓米饭裹咖喱的吃法,我至今也没学会。



Aloh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恩施,北纬30°的山水秘境 (8人喜欢)
- 早春,丽水 (10人喜欢)
- 山水桂林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