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还是假爱①
2017年第1期《读书》杂志上有曹卫东的《果真爱,就不要假爱》文章,很有感触:一是写作围绕着我喜爱的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二是探讨的主题是关于情感中的“假爱”与“迷恋”。
该文从《心灵的焦灼》中的两段情感出发,认为霍夫米勒、康多尔的情感都属于“同情”,两种同情无高低之分,都没有达到爱的层面,只是一种“假爱”。关于什么是同情,作者引用舍勒《同情的本质与形式》中关于同情的四个递进层级的分类:与他人的共同感受,指向他人共同痛苦的同情感,与两者不同且可发生在任何数量的人当中的心理传染,标志着自我与他者完全融合的同一感。随后,作者指出了四类同情分别对应的社群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人群”。第二种形式是“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等。第三种形式是“社会”,核心是陌生人之间自愿建立的契约关系。第四种形式是“总体位格”,包括宗教、文化以及国家三种类型。因此,霍夫米勒对艾迪特的同情属于第一种形式,未走出人群;康多尔对克拉拉和艾迪特的同情则属于第二种形式,未走出家庭。作者得出结论:错误之爱往往表达为迷恋,迷恋可以说是假爱的根源。一旦迷恋现象被现实击破,假爱极容易走向爱的对立面——恨。对此,我想剖析下自己的感情:假爱还是真爱。
WY,我的初恋。她是那种邻家型的女孩,话不多但文笔很好,作文经常能得高分,酷酷的,喜欢动漫和黄义达。和她在一起属机缘巧合,高中那会每两个星期都会调换一下座位,偶然的同桌机会使我们走进了彼此的生活。她有种天然的安静气质,身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会在秋冬季节将手塞进我的荷包取暖、会在坐我前桌时将手伸向桌底悄悄地同我牵手、会义无反顾地为维护我同朋友决裂、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同我在一起···回想起每个晚自习后骑车送她,每次大扫除在我租住的小屋买饭相聚,都是甜蜜且温馨的。我的想法很简单:一辈子心无杂念地爱这么一个女孩,从一而终直到永远,不带任何杂质。她因高考失利提出过一次分手,我很伤心地唱了至今唯一一个人的KTV。后来她主动提出和好,我本想着因这次事件后她会更懂珍惜,谈一次永不再分手的恋爱,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她第二次提出分手后,利用寒假的机会(我在临沂,她在武汉),回到老家后我们约在县城吃了一顿饭,时间仿佛没有变过似的,一切如初。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她。曾几何时,在我内心十分痛恨她:为什么一次分手后还选择二次分手?为什么我努力地挽留却得到的是再也未见?为什么我尽心保护的女孩最后却成为别人的新娘?过往的执念随着时间的消逝渐渐退去,留下的只有那些美好。也许,那个时候我并不懂得怎样去经营感情。我深深地祝福她!
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