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过的像是一个月
开个学差点开天窗
开学了,清清静静近三十天,突然走哪都一堆堆的人还真有点不太习惯。开学开的不是很好,天气一直灰蒙蒙的,晒不到阳光,影响我对钙的吸收,长不高了。

这个学期除了我,别的同学都基本上没课了,我的课业任务不少。但之前练瑜伽伤了颈椎,要试着间断投入,有点担心吧,但一点点来应该也没有问题。一年一个样子,今年如果写些东西应该跟去年不太一样。
想试着摧毁神坛,做一些耐看的,“不足完美”的内容。
(这个计划也一点一点来)。

遇到了大一岁的烦神事情
有一些通常情况下每个时间段该做的要求。很奇怪,既然都该做那就不应该有人掉队,如果有个别情况那一定是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也没有必要着急上火的,有天误点了一篇推送文章里面说“之所以不急,是因为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猛听起来煽情、感动,难受一塌糊涂,简直恨不得当下就该解决的解决,陪着父母等待垂落的夕阳。

但是真的有这么悲伤吗?我挺不愿意看到这种东西的,一开始我会反思,这个是否意味着我不愿意面对现实?但我发觉这样一来是对“现实”形成了误解。一直以来我们好像把现实与不愉快的结论划了等号,但是仔细想想这种观念也仅仅只是传承性思维方式。这两年突然之间冒出了好些看起来很深奥的人生感悟。但我总觉这些东西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我们真正惧怕的是否就是死亡?
人生来就当明白生理上的终点,有多少真正向死而生的人活得反倒潇洒自如,如果归因于害怕孤独,我觉得都有道理,发展到今天,科学进步显著,但兽性(生物生理属性)这点真不敢说。
这些价值观的东西我实在不太想说了,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也不姓王,就不班门弄斧自卖自夸了。还是聊无关痛痒但愉悦心情的美吧。

因为倔强呢,所以总会振作。

一种缥缈美
______
什么是缥缈美?从缥缈这个词就能感受到了,如果硬要解释明白可能会打折扣,但是明确概念还是解释一下。这种美是偏阴柔的,有些凉,半透明状,表面看远离现实,实际上是存在在现实壁垒倒塌之后的空间当中。
几年前李少红版的红楼梦翻拍,被观众骂成了鬼片,但就算是惊悚片也是唯美类的,毕竟中国官方承认的鬼片都是面青白的面瘫僵尸。

记得我当时连着看完了50集,然后感觉红楼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固定的朝代,里面的人和景就是一个超越现世的故事,甚至除了雪景连季节都无法判断,在所有实物都开始虚幻的时候,那些飘忽不定的情感才显真实,这也才符合“中国名著”这个大帽。
*
如果演员能再投入一些,
省去旁白突然提神,
那感觉就真的到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黛玉临终前在大观园里漫步的场景。玄黑色的背景,寂静的只有风声水声,晚风吹着衣袖,就要触碰到地面之时又再次被捞起,好像很冷,却无暇顾及,似乎有一个方向又似乎是由着风推着身子飘动。

我肯定如果你们看过一定也会对这个画面映像深刻,至于是否承认其“美的定性”并无所谓。因为这个图像语言已经十分清晰。
我想说的其实是,很多美的东西并非是美的,很多“丑”的事物才最能体现那种所谓的艺术力量,视觉艺术或许追求的只是一种长久的大脑驻留能力,但过程中意想不到的收获却感人至深。
——— ——— ———
这个学期我会调整更文的频率,
因为我怎样都行,就是不能睡不够觉。
嗯,其实就是想把握一下质量。
大家呢不要以为我废弃了就取关,
我不是这种不负责的人,
想着最好能大家一起慢慢变老。
开心晚安

努力做到极致
给我【好看】
你也越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