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阅读总结
书:《断代》、《孽子》、《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即其他》、《同性恋亚文化》、《莫瑞斯》、《元尊》、《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影:《单身男子》、《欲盖弄潮》、《你好,再见》、《喜宴》、《爱在暹罗》、《权力的游戏 3》、《权力的游戏 4》、《权力的游戏 5》、《权力的游戏 6》、《权力的游戏 7》、《性爱自修室》、《我家那闺女》、《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四个春天》、《流浪地球》
音:《冥明》
月初定下了阅读主题:同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想了解作为少数群体中最典型的同性恋亚文化,在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排挤下,他们存在的原因以及他们该何去何从。
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理论,得以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飘摇浮沉的同性恋文化。希腊时期认为男性间才存在最美好的爱情,于是lover与beloved的现象时下成风,由相爱的士兵组成的底比斯圣军;基督教反对同性恋,认为其威胁既存价值观,损害婚姻和家庭的繁衍;直至19世纪“石墙”运动掷出反抗的石头,同性恋才有由“”违反人性同的罪行变为有特殊倾向的人。“第三性”理论认为同性恋是男女性别之外的第三种,该理论价值不在于可信性,而在于培养同性恋的群体意识;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不是疾病;金西认为同性恋行为是人类拥有多种能力的表现,且任何在生物学上可能的行为,其本身不是内在有害的;马尔库塞认为同性恋是性欲讨厌服从生殖秩序发出的抗议,是与现实原则对立的快乐原则的拥护者;福柯首次从美学角度解释同性恋,认为人类之所以对男女产生欲望,是天性根植于人心中对“美”的欲望使然......
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成因的理论蛮有意思。大致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的主要由科学研究实验指导,后天因素研究主要由心理学和社会学完成。
列维解剖患艾滋病的同性恋下丘脑,发现同性恋下丘脑偏小;激素实验发现同性恋血液中某激素含量高于异性恋......这些实验都存在一个问题:并没有指出是同性恋行为导致下丘脑偏小或激素水平偏高,还是下丘脑偏小或激素异常导致同性恋。但至少能得出结论:性向是具有生理学基础的。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如肛门阶段;同性恋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的依恋和过度崇拜,从而以女性自我认同或看不上其他女性;同性恋还是一种自恋情结。行为学派认为同性恋行为是环境习得,异性交往受挫且受同性引诱,“空白占据”理论指出初次性经历的重要性,且性行为方式与性角色没有必然联系。
在《同性恋亚文化》中说道,同性恋文化的存在是对文化中心论的反击,是哺乳动物界的普遍事例;根据金西调查和怀特姆研究,同性恋约占人口的4%且在各社会各文化各阶层中比例接近且保持稳定。
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同性恋文化,这时候的歧视不再指向一整个群体,而是针对这些群体中不服从主流规范的那一部分人。这种新歧视瞄准的不是少数人群,而是边缘文化。即使到现在为止,主流对同性恋文化也仍然是选择性接受-----同性恋时尚,这种程度上的接纳是异性恋文化消费者的欲望所驱使的,而不是同性恋者的尊严。
在《掩饰》中,指出主流社会同化少数群体的方式:矫正、冒充和掩饰。
矫正时期盛行传染模式,反应社会对同性恋根深蒂固的恐惧—-同性恋会把其他症状传给他人——这种恐惧比真正的精神病模式荼毒更深。精神病模式之下,是异性恋者“育儿不当”才有了同性恋;传染模式下,同性恋是通过感染摇摆不定的孩子来传播。同性恋被当成具有倾略性的行为,为禁止宣传同性恋的政策提供了合理性,因为这样的禁令看上去只是在被动防守。
冒充时期不仅是仗着同性恋的沉默,而且是依赖反同者对这种沉默的坚持。1993年,军队政策开始把这种双边社会契约命名为“不问不说”。冒充常常是与死亡相联系,就像在种族问题上,冒充白人就意味着在自己的原生社群经历了一次社会死亡。当一个人冒充异性恋时,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柜子。这使得出柜在个人和集体层面,都成了一场西西弗斯式的事业。
掩饰时期同性恋可以在多个维度上掩饰自己。外表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展示自己的身体;归属涉及文化认同;社会关系关系身份政治化;人际关系则有关对同伴的选择。
矫正区分了前同性恋和同性恋,冒充区分了柜中同性恋和出柜的同性恋,而掩饰则把正常人和酷儿区分开来。正常人值得是公开的且拥护同化政治的同性恋者;酷儿指强调他们与主流文化的差异的同性恋者。
“酷儿理论”,其价值在于提示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提示超越性别界限的可能性,更是所有边缘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的挑战。
根据“真我”、“假我”理论,即掩饰的自我和不加掩饰的自我,以更真实的自我面貌栖居,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有活力,同时更加稳定,这两者会使他更容易向起他人敞开心扉。
为了验证所学,我到文学作品中去验证这些理论。于是我看到《断代》的美乐地,《孽子》中的莲花池和温柔乡,他们提供了同性恋群体意识聚集的场所;我看到《单身男子》中和异性恋爱情无异的忠贞和执着,此外更背负着更大的压力;我看到《欲盖弄潮》中在浪中搏击象征着美好青春的画面,没有淫邪,只有爱神一视同仁洒下的的光;我还看到《你好,再见》中人物的敏感和细腻.......这一些些的文学作品,没有我预期中对性场面的火热描写,而几乎都像是淡淡的风吹过,不禁让我拷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于是我发现,这主流文化中,同性恋常常被描述成不稳定、孤立的、滥交的。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人所终极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探寻自我,不断追问自己,纵然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同时也极难其上奔走,但是总不能因为难走或是没有办法走到终点,就停止出发吧,至少多走一步,伤口痊愈一次,你就更了解自己一点。至于同性群体的未来,我想不应该用民权而是人权来保障,民权过度关注人与人的区别,而只有承认普世的个人权利才会成为保护多样性的方式,即用自由范式而非平等范式去保护真我。当社会不再以向异性恋靠近作为容纳的前提时,同性恋者才会得到真正的平等。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8 12: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