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3:多数裁定原则与啄食次序
1.多数裁定原则
我们先来讲多数裁定原则。哈里斯这本书的主题是讲孩子是如何融入社会的。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关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关系。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定,遵循的是多数裁定原则,帮你划个重点,多数裁定原则就是,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在家里和父母讲的是方言,但到了学校,小朋友们讲的都是普通话,你肯定要讲普通话。相反,如果你在家里讲的是普通话,但是到了学校里,大家讲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学会当地的方言,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痛苦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回忆起自己在孩童时代的痛苦记忆,这些记忆大多发生在你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在学校里有很多禁忌,孩子要学会把握不同的分寸。有些事情是小事,但有些事情是大事。如果你穿错鞋了,可能只会被同学们嘲笑几天。可你如果尿裤子了,就会被大家嘲笑好几个月。我们还能看到,在童年时候,性别差异非常重要,所以很多行为规则跟如何对待异性也有关。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规则,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规则,一旦越界,就会受到大家的无情嘲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宁可冒着激怒老师的危险,也不愿加入到异性的群体中。
所以,孩子所在的群体对他们影响很大。比如,孩子对学业的态度会受他所在群体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天资聪颖,而且碰巧加入到学习好的圈子里,他可能成绩会更加优秀。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会进一步地扩大同辈群体的影响力。比如,他长大之后,会更多地去选择和其他学习成绩好的朋友打交道。在这群聪明孩子的群体里,每个孩子都会更加努力,表现得更好,结果每个孩子就真的变得更聪明。但是,同样还是这个孩子,如果他一开始掉到了小混混的圈子里头,大家都不爱学习,谁要是成绩好就会受到排挤,那么,这个孩子会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排斥,他的成绩就会更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很可能会更多地去找成绩差的孩子,最后说不定就真的改不过来了。
2.啄食次序
哈里斯的这个理论中有一点不足之处,后来她自己作出了修正。她讲到了多数裁定原则,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一票。在孩子中间往往存在着等级次序,在男孩子中尤其明显。孩子一定会区分出啄食次序。哈里斯后来讲,这种次序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大。
所谓的啄食次序,指的是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为什么叫啄食次序呢?因为动物学家最早观察到在一群鸡中间,谁先去啄食,谁后去啄食,是有讲究的,社会等级高的鸡有进食优先权,如果一只社会地位低的鸡跑到了前面,别的鸡就会去咬它,提出警告。后来,动物学家发现在大多数群居动物中都有这样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一样能够看到啄食次序。
你学会了啄食次序,再来看哈里斯的这个研究,它颠覆了你原来的一些看法。你以前会觉得,孩子在学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会更加自信。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或她)一样是处于孩子群体中的底层,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们的性格一样会更孤僻、内向。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被整个群体排斥。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而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就像你被同龄人审判过,就会一直被他们通缉,永世不得翻身。
当然,不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成长中的个人,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对孩子来说,被同伴排挤当然是一件不爽的事情,而且会对他们的性格有不利的影响,但福祸相依,有很多孩子正是因为不被同伴接纳,反而更加发奋。哈里斯就讲过她自己的经历。她小时候是个假小子,特别吵闹、好动,很喜欢交朋友。到了小学四年级,他们家搬到了美国东北部一个城市的郊区。哈里斯的新学校里有一群非常势利眼的小姑娘,她们个个都是淑女范儿,谈的都是发型啊、衣服啊,哈里斯在班上个头最小、年纪最小,还戴眼镜,自然受到班上姑娘们的排挤。她想找人家玩,人家就是不跟她玩,于是,哈里斯从一个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拘谨、害羞的孩子。没有同伴,她变得更爱读书。读着读着,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后来,他们家又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她又转学了,在新学校,她破天荒地变成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