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很好,不是非写不可
昨天断断续续下了一天雨
今天的阳光很柔和,
风也清凉
园子里的花更艳了些
我最近的习惯是看书前写一篇读前感,这次要重温《赋得永久的悔》
短文仅以为念
我自小马虎粗心,小时候被骂的原因多半于此,这种坏习惯让我学习考试时不是掉小数点就是看不清数字,实是大为头疼。
高中太姥爷住在三姨姥家,因离的近,我得闲就过去跟他聊天或一起看书。太姥爷是个文人,常年书笔不离手,曾编写过县志,画过族谱,写文作诗,也曾琢磨过音律,教我诗词格律。
一次,我去找他,他正在写作,见我来了,招呼我坐下,让我先自己找本书看。桌旁摆着一本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我之前看过他写得《留德十年》,很喜欢他的文风,于是坐下来细读。 其中有篇:赋得永久的悔,我晃眼把“悔”看成了“梅”,心想肯定是以梅喻情。慢慢看下来,因季羡林先生描写的日常生活和逝去的情感而泪眼朦胧,感伤不已。可心中仍有一惑,为何通篇没有写到“梅”,可能老祖名字里含有“梅”,这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似乎很久以后,太姥爷才问我在看哪本书,我说是季羡林的作品,他的文章都很真挚,读着平淡,感情却是深厚耐人。他听后笑了,说越好的文章越像白开水,初觉简单,可平淡显真章,细品才知道其中真功夫,花里胡哨的东西细看倒不见得有多好。
后来聊着聊着,他在躺椅上晃着睡着了,我悄悄下了楼。
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后,偶然不知在哪又听见别人讲这本书《赋得永久的悔》,我惊呼,怎么,竟不是“梅”。
真不是“梅”,这件小插曲我无法跟太姥爷讲了,没办法跟他说:我啊,当时第一次读的时候,竟然粗心到以为是《赋得永久的梅》,还为人家这样写找好了由头呢。那他听后可能会笑我,笑我太拙。如今他去世有6年了,我总以为是前天的事情。这件事倒也成了我的私人回忆,只我自己知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下午,二楼太姥爷的屋子里,他在写东西,我在一旁坐着看书。后来他问我读的什么?我说是季羡林的书
-
沉封过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7 16: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