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021——023

《不纯粹的善意》021
那天,我在西安钟楼附近的地下通道里遇到一个弹吉他的卖艺人,歌声在琴音混杂的回音里模糊不清,但仍然有几个人愿意停下来聆听片刻。
我现在回想这个情景,奇怪自己竟然没有把此人视为一个乞讨者。这里面除了对于“自食其力”的一点认可之外,“艺术”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加成,特别是在泛娱乐化的当下社会,“音乐”已经不是一门低下的手艺,想想当今社会娱乐明星的影响力,即便不能把所有的音乐都归到高雅一类,你也很难承认(或接受)一个“搞音乐”的年轻人是在艰苦的讨生活。
而这其中掩藏于真实的可能性也许要残酷的多,但此刻却被多数人有意无意的漠视了。甚至,某种隐约的艳羡缠绕于未必可现的角色转变之中,你可以称之为“万一状况下的期许”——一朝成名的可能性,这带来一种角色反转的心理暗示,于是善意就被淹没在这种遭到反射的自怜与自卑之中,就此被解构了。
而至于真实的现实,则变成了一种仅供参考的清淡猜度。
2016.2.24
《不惑》022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对那些“有人生指导意义”的言论产生严重的反感情绪,即便在“不久之前”你还曾奉此为圭臬。
虽然很难说清楚,但当发现自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摸爬了这么多年后,你不得不正视现在的局面,而此刻的一切都曾经是多年以前我们构想和展望过的彼岸。这种不能悔改的既定事实形成了一种宿命般的压迫感,它迫使你更愿意承认这是自己经年累月为之奋进的朴实风景,是的,虽然它不尽完美,亦或很不完美,但这种筋骨相连的生命程序却不容他人置喙。由此,一种倔强情绪产生了,自身正义的合法性也在这种倔强的基础上构建了起来,成为一种排斥外界指点的护身甲胄。
人的顽固会被岁月不断的加强。即便生活乏善可陈,也总有某种隐忍和坚守成为你骄傲的成就(或者成果)。人毕竟不能为了失败而活着。
抗拒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者是一种被迫的自我认可,这里面多多少少都会埋伏着一些轻声的叹息。
正是一种基于“过往不容假设”的客观理性,所谓“不惑”,或者就是无所谓惑了。
2016.2.27
《池中物》023
绝大多数人都得承认:人的后半生更加无趣。
在人生的期初阶段,借着懵懂无知,我们闯到新天地里,一切都令人惊奇而印象深刻,纵然那些未知会带来怯惧,但每一次发现和遭遇都会开启人生的新面貌。爱情、事业、金钱,甚至是美食和新衣,都会带来足可称道的满足。日日常新。然而,随着阅历的增长,当你尝遍世事,它们就会失掉新鲜的魅力而变得乏善可陈,除了“天增岁月人增寿”,似乎值得感念的事物越来越少: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长辈们一天天老去,而我们却被困在某个预设的局中无可奈何的等待着某个未知的结果。
正如叔本华所言,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了又会厌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简单重复令人惶惑不安。生活的程式已进入静水流深的安稳水域,视野的开阔让人生的来去一览无余,而路途已弥散——随处都可去,却也无处可去,也不想去。
我们都会落入这么一种玲珑的尴尬中,仿若池中之物,守成固本心满意足,又无可奈何惘然若失。所谓“知足常乐”,实则是一种困守之下的满足——何苦不乐?
201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刘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冬日语录
- 2024秋日语录 (2人喜欢)
- 达摩渡江与日军过海 (1人喜欢)
- 养生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