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人是怎麽聼音樂的
我乐队的吉他手是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混音师,上次我问了他相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你再也不会正常地听音乐了。”
这是他学音乐制作时,老师第一堂课讲的第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堂课的主题是“批判式欣赏与音乐后期制作”。当他毕业时,他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比如一般的听众、音乐爱好者,这些热爱音乐但从来未处于音乐创作流水线中的人,他们耳中的音乐世界是什么样的?
现在他常常想,能够用“未受教育的”,公正的,纯洁的耳朵听一遍他自己的制作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有时也会令他觉得沮丧,觉得这就叫“知识的诅咒”,但后来想想这么说不准确,应该是“听觉训练的诅咒”。
他会对任何音乐里的編曲混音部分不断进行“过度”分析,那是因为作为一名製作人、混音師,他对于音樂的种种技術技巧非常敏感,而普通听众并不会意识到,也不一定会在意。
但说老实话,他对音乐的“情感式欣赏”到底有没有被这种“批判式欣赏”所影响呢?

也没有。 小时候他也会对某一些音乐着魔似的喜欢,他只知道这音乐让我听着爽,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想知道为什么。
我们不一定非得知道,为什么某一首歌(或任何一件艺术品)让我们有奇妙的感受,但当我们真的想知道的时候,拥有能够解析的能力以及能够让我们表达和探讨的词汇量,也是一件相当不错的事情。

在很长时间的学习,工作,尝试,尤其是爱上了Cubase 之后,他开始渐渐了解他自己听音乐的习惯。他开始注意到之前不曾留意的一些编曲细节,和声细节,音乐层次的进出,这些进出所创造出的音乐动向,动向所创造出来的声音质感,和质感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情绪。
这让他感到无比幸福。
这让他能够重新用全新的角度去欣赏很多他一直热爱的音乐,这些音乐也戴上了一层新的光芒。
突然间他找到了能够重听80年流行歌曲的借口,他又重新爱上了Bee Gees和他们的制作人Robert Stigwood。
你的听歌习惯是随着你的技术水平不断进化的,随之你也能够听出更多的音乐细节。
当你找到这个之前并未发现的音乐细节,把它概念化,你便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生活中许多其他方面也是这样。
以前听到一位鼓手的录音作品,他可能会单纯觉得鼓手的那一声小鼓打得出彩。而现在因为他在录音和混音工程上钻研过,所以注意到的常常是声音的“色调”——细微的延迟,细微的失真,细微的压缩……现在甚至常常在娱乐性听音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思考这些问题:更宏观地说,就是“是什么工序让这首歌、这个表演成为了现在的效果?”
所以,现如今的他在车上听着 UK TOP 40 排行榜的音乐电台,内心的独白通常是这样的:
“合成器过度副歌的那一段的 Automation 做得真不错!”
“镲片上的侧链压缩和 Pad 上的侧脸压缩节奏没有卡住啊。。。”
“这个歌手现场一般,混音师的修音功底扎实!”
“这个是 1/4 Delay 还是一个 Dotted 1/4 Delay?都不对,仔细一听应该是一个 1/8 Delay 挂一个 Dotted 1/4 Delay 的压缩链。”
“这个底鼓的声音有种空气枕头的感觉。。。”
“他开着高速,开着窗户,竟然还能听见歌手呼吸声,这是懒还是故意的?”
他认为拥有既能“批判式欣赏”,又能“情感式欣赏”的能力是很不得了的。因为大部分人会有习惯性的偏重。“批判式欣赏”和“情感式欣赏”同样重要。无论是乐手,制作人还是混音师,你的专业知识会给你带来“批判式欣赏”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通过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更好地平衡“批判式欣赏”和“情感式欣赏”。

音乐的创造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创作、表演、制作。制作里面包含了录音,混音和母带处理,这些工序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这个音乐最完美,最充满情感地呈现给听众,并不是为了混音而混音。要做一个好的混音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你的技巧,必须和情感无限地结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来他这里录音的歌手,首先他希望他带着情感唱,首先要照顾到作为歌手的艺术表现力,因为有相关技术,像节奏不稳,音不准,这些问题我都可以给你修,但是你没有情感,这个我不可能修。
好的混音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一个为音乐服务,为听众服务的过程。无论听众身处什么样的空间或环境下,好的混音能引导听众的耳朵和注意力,带着听众走进一段音乐里,这是一种常年被高度低估的艺术形式。
有趣的是,一首他多年前喜爱的歌曲,当他用“受训练的耳朵”再去欣赏时,他发现他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原来是因为有这么多当年没发现或不能发现的元素。听着这些在他没受过听觉训练时喜爱的歌曲让我不断意识到,在他不断升级我的技术水平,艺术视角和审美能力时,这些音乐对他来说,将一直是保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