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工作引发的一些衍生想法
(这个版本是当天晚上回家写的,太犀利了,后来换成了较为温和的版本)
灵魂拷问:为什么增加了一个秘书,却没有体现?
答:其实只有一个秘书……
估计看了以上问答,领导已经开始准备反驳以及一系列追问的话。初次被问时,我也不晓得答案,后来逐渐清晰了,却不敢说出来。的确,办公室增加了一个秘书,分工为综合秘书及宣传秘书,可是在实际执行中,并非如此。
个人总体感受:自己是多余且尴尬的存在。
既然说是感受,就不是一次两次事件引发的,而是一段时间内持续多发的一系列事件积累形成的。
01 以下是令我产生如上感受的原因
小陆是宣传秘书,但也会被布置整理部门月度重点工作、整理录音等综合事项,而身为综合秘书的我除了完成必要的宣传指标,并不能涉足宣传管理工作。
虽然领导表示,从未说过我以后可以不管宣传工作,可您也说了,只需要我完成宣传指标,由小陆负责组织发动。可需要改善现有问题,解决方案必然不是“我写个50篇补上差额”,而会涉及管理方式、工作流程等。我可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推进方案落地见效,每一个问题都令我如履薄冰,先前那些不算美好的经历令我心生畏怯。
经历一:旺季宣传
旺季宣传工作是一同讨论的,符合工作逻辑,但最后向支行综合管理部主任传达旺季宣传工作方案时,我压根没被通知参会。
经历二:两会专版
当时小陆手上的确很多工作,身体也不太好,我是与她商量后,来问您是否可以将两会专版接过来。您拒绝了。比起拒绝本身,那场谈话中隐约感受到的“你是要抢占资源吗”那种怀疑令我再也不想参与其中。
经历三:投行宣传稿件
宋媛项目营销的稿件。中途突然被移交的。当时我小小地挣扎了一下,无果。顺带提一下,上述两会专版也是中途被转交的。
经历四:各类信息闭环
无力描述。
……
如果要举例,还有N多,在我2018年的日记中不乏此类事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严重怀疑是否领导在用(其实并不)委婉的方式让我主动走人,最后觉得死就死吧直接去问,于是就有了上一次直接问您,是否想让我离开部门。
02 以下是我产生如上感受后的内心戏(可忽略)
第一阶段:不解
是我想多了吧?可能只是巧合吧?
第二阶段:神经质
所以这样做是几个意思?
第三阶段:接受客观现实
这一部分是在外力协助下完成的。先前再多怀疑也陷在“我是不是太敏感了”的圈里出不来,也不敢和别人说起(家人不合适,同事更不合适)。直到有人说“我说了你不要难过,我觉得你领导对小陆比对你好多了”,我特淡定回复“我知道”,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又喜又悲。高兴的是终于可以证实不是自己臆测,悲伤的是居然连个外人都看出来了。但既然是客观存在,就要接受,无论好坏。
第四阶段:不要想太多,专注眼前
领导不愿意我涉足的地方,就止步;领导中途转交的工作,就放手;领导不让我知道的事情,就忽略。以及,好好珍惜手头的活,好好干,不然会有中途被转走的风险~
03 以下是我现行的工作准则
第一准则是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第二准则是加快自身的成长。
排序即为优先级排序。就个人经历而言,两者相辅相成,第一准则任何一名职场人都该具备,第二准则能够更好地促进第一准则,反之第一准则也能促成第二准则,所谓干中学。
04 以下是我的工作困惑
困惑一:定位不清
正如我问领导的,在宣传工作中,希望我扮演怎样的角色。领导将绩效合约翻出来,表示完成相应指标即可,并补充说明,小陆负责宣传工作的组织推动,我承担部分的任务。
按照这一定位,我就是类似于“支行”的角色,仅需完成规定篇数的宣传稿件,无需考虑其它。但事实上,如果宣传工作做得不理想,我一定会去思考原因(如果没有被埋于材料中),也会模拟解决方案并给出建议。然而,很多时候就没有然后了,领导都不说什么,我更不能说什么。
以及,就算我不是主导,但是宣传工作相关,可以喊上我呀,有时间啊,想了解啊,落下的工作我愿意花时间补回来啊;以及合同费用等已经和小陆约定,她负责初审,我按照财务要求再看一遍,并建立台账,方便费用统一管理。
困惑二:人品被怀疑(?)
该段没有任何实证,纯属直觉感应。大约是2018年下半年积累起来的感受,领导的各类反应都令我怀疑:“怎么,在领导心中我难道是一个欺压新人、抢夺资源的人吗?六年了他居然连我的基本品性都不了解吗?”
消沉了很久,直至最终放下所有期待,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