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317
杂志:《艺术世界》317
新波普-VR-教育改革(央美设计学院)
317-201704
新波普艺术
p9
1、kaws 始于终点展
http://m.sohu.com/n/485078912/ -搜狐
虚拟现实/新媒体艺术
p22
1、哲学教授翟振明-2001-《哲学研究》期刊-发表《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 虚拟现实/赛博空间;
2、2016 VR元年-VR课程;
3、中国媒体艺术家/虚拟现实发展史
p23
1、格里高里布尔代亚(Grigore C.Burdea)-1994-虚拟现实三个基本特征
-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
p24-29虚拟现实(VR):想象与游戏
p24
1、迈克尔海姆(Micheal Heim)-《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虚拟技术是一种哲学体验;(VR成为想象的来源=经验)
2、这种经验=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空间的诗学》(这种经验被康德成为“感性的邂逅”,这同时是一种审美判断。
p28
1、詹姆斯P卡斯(James p.Carse)-VR:有限的/无限的游戏;
2、唐诺W温尼考特(Donald W.Wininicott):《游戏的现实》-无限游戏“就像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中立地带’,自我的(欲望)追寻才能产生,我们所谓的创造力就在这里”。
p29
1、科斯塔埃克斯罗斯(Kostas Axelos)-“世界游戏”,巨大的力量包含在里面:魔术、神话、宗教、诗、艺术、政治、哲学、科学以及技术。
教育改革
p36 -47费俊:混合现实的未来
p36
2016年-央美设计学院把专业全部取消-学生自己搭配课程-自己选导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学习计划;
p40
数码媒体:艺术、科技、社会三个维度;
p42
VR教学:认知层面/VR叙事、技术层面、思考实践三个层面;
p47
1、AR取代VR;
2、新媒体艺术家邵志飞(Jeffrey Shaw)
p48 重返剧场:VR、身体与想象的权利
p48
1、阿尔托《戏剧及其重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相信生活,生活和艺术的分割是一种堕落;艺术要理解生活,实践生活。
p49
1、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rllini)“我不再旅行了,我只是不时地移动一下”。相比之下,VR情形是,我不再经历了,我只是不时地观感体验一下;
2、注意力生产方式变化
a、电视购物-德勒兹:动作-影像
b、电影-德勒兹:时间-影像
c、VR视频-德勒兹:预言-影像(预感-影像,也许更准确)
3、VR-佛洛依德-潜意识的逃犯
4、从意识层面看,类似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说的狂热,VR让我全面沉浸到了狂热当中;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称之为“不可抗拒的诱惑”,即“从被知觉的东西出发构建知觉,从我们已知道的关于世界的东西出发构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5、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在《眼与心》的开篇写:“人真正变成了他设想存在的操作者,由此,涉及到人和历史,人们便进入一个既不再有真也不再有的伪文化制度当中,进入一场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唤醒的沉睡和梦魇当中”。
概念一些
p50
“教育戏剧”-德国戏剧家、诗人-博洛特伯切特(Bertolt Brecht)
p53
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狗镇》(Dovgville)
p101
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被主流化践行的“实物教学”(object lesson)…
p102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阿克塞尔叙特(Axel Hutte)康迪达赫弗(candida Hofer)-客观性极致。
p105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灵感:电影、定时摄影。
p109
套用彼得斯洛特迪基克(Peter Sloterdijk)对狗智主体(cynical subject)的判断:有些艺术家其实对意识形态面具(ideological mask)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疏离心知肚明,但他们死死抓住面具不放。
@延伸阅读:犬儒主义(cynicism),亦译“昔尼克主义”。西方古代哲学、伦理学学说。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
p116
贡布里希在《阴影》中引述古希腊人对它的认识,即“我离开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仅以幽冥中的影子(Shades among shades )的形态幸存下来,”…“影子的显现,也能证明物体的实在…。”…黑夜是光的缺席(Absence),影子是光的在场(presence)。
-白请文,《延展之路》,双频道录像、装置,色彩、数字高清,30分50秒,2016-2017;
p142
1、意大利贫困艺术(Arte Povera)
2、可视化政治(politics of visib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