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地为家
外婆的祖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广东搬迁来的,以前家里还有族谱,但是十几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哥哥把家里东西都付之一炬,无法溯源。根据外婆的一些口音,只能大概推测是粤东一带的客家人
以前听外婆说起一些家族往事没有太在意,对客家人的历史知道很少。后来才了解到客家人是西晋末年开始因战乱而自中原逐渐向南迁移的民系,唐末五代十国的变乱造成了更多的中原客家人再次向南逃到广东、福建、海南、台湾乃至东南亚,在异地重新开始生活。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清政府采取了移民填川的政策,客家人又陆续大量入蜀。所以客家人也就是”以客地为家的人”,因战乱不断迁徙,随遇而安。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原客家人,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举家到新世界去努力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这次去福建经过江西从闽西进入,就想去看看客家人的土楼。因为不是在当地土生土长,海边、平原等富庶的土地都已经被广府人和潮汕人霸占去,客家人只好去渺无人烟的大山中一点点开垦,重新建立家园。客家的传统建筑土楼也是逃难文化的见证之一。因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客家人建起了围龙屋,这种家族式房屋即可加强族人的交流融合,也可抵御外敌

围屋中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圆土楼,以前看大鱼海棠的时候,我就被这种奇特的造型深深吸引。在一群方方正正的民居中,这种圆形的土楼显得更不像是地球人类的建筑。客家人迁居多因原居住地的战乱,导致人员伤亡和家族分离,时长日久,已经不知道家族原来的结构,难以论资排辈居住,于是建造圆形的大屋,大家聚居,不分彼此。椿的家族生活在承启楼里,湫住在一个方形的围屋中。每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或祖宗的名字,用以励志、纪念,同时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心愿。楼门两边是一对楹联,大都是楼名的藏头联,寓意深远。承启楼的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


因为是春节,我选择去了游客较少的二宜楼。楼如其名,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土楼使用材质特殊的黄土,以糯米浆、红糖、蛋清等作为黏合剂,再加入竹片、杉木等强化结构,坚硬如石。有四五层高,最下面两层不设朝外的窗子,第三层往上才有狭小的窗户,就是一个环形性质的黑城堡。在土楼内侧,一层是各家各院的厨房,院内一井一祠,二层用作储物,第三层向上才是起居室
圆楼为一种向心性极为强烈的住宅,所有房间都面向圆心,站在中心位置说话回音响亮。圆楼的平面配置分为两种,一种是通廊式,由任何一座楼梯往上,顺廊皆可通往同一楼层的任何房间。椿的承启楼就是通廊式。还有一种就是单元式,为了增加私密性,每户之间用墙隔开,各有自家楼梯,廊不再连通,二宜楼就是单元式的典型





楼内的祖堂十分的简洁,其中木结构保留的十分完好,莲花形状的木刻,精美的木雕石刻壁画彩绘



土楼主要有方楼、圆楼和五凤楼三种,凤凰择枝而栖,五凤楼矗立在山野平畴之上,屋顶层层叠起,出檐深远,像凤凰一样



我们后来又去了一个少有游客的圆楼,不像有名气的土楼,其中并没有居民在卖东西卖特产。反倒这里的人更愿意与你交谈,走累了就门口的石墩上纳凉歇歇,看着头上圆形的蓝天流云。一栋土楼如果没有人气无人居住,那么两三年之内就会彻底坍塌。怕水和鼠患,是土楼最大的弱点,即使它坚固无比,刀枪不入,依旧怕那日夜不息的水。它需要每年的维护修复,换换漏水的黑瓦片,补补渗水的小裂缝。所以这里仍旧住着穿着传统的土著老爷爷奶奶,守着家族的祠和楼。它们曾经都孕育了无数户人家,几代同堂,那是一段段兴衰荣辱的历史,各不相同,又相似



以前有一群人,因为战乱,从中原南逃,到了别人的地盘隐姓埋名活了下来,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到底是谁,于是人们开始都叫他们客家人,一群以客地为家不知何处为故乡的人。他们或许才是礼仪相承,耕读世家的汉人典范
-
闹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16 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