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山岛
从漳州客运站出发,坐大巴,三个小时左右,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东山岛。中学时代看过《左耳》,曾被电影里的许弋穿着校服的模样给惊艳到,喜欢了他的扮演者杨洋,很久。以前没有搞懂,为什么小说里的人可以为爱痴狂,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却莫名地觉得他们的人生很美,很奇怪,许是对我平淡人生的一种无言反叛。
我此行,并不是为了这部电影,而是因为看到了图片,而迷恋上了这个滨海的地方,它给我一种与世隔绝的美感。
终点站即是铜陵车站。住的民宿就在海边。这几天,风很大,这儿的风是干净的,没有浓重的鱼腥味,也不似北方冬天的风,刮得人脸生疼。我很喜欢被这儿的海风吹拂着的感觉,喜欢远处海浪拍击海岸的声音。

拉着行李箱行进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港口,里面停着大大小小的渔船,形态各异,数目在我看来很大。我很欢喜这种场面,这难得一见的渔家生活场景。放下行李,我们便开始游荡。这边的街道与一般的小县城无二,摆放混乱的小杂货铺,年久的早餐店,混杂着几间崭新的铺面,是新生活与旧生活的交融。这边有很多的海鲜店。下午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沿着海岸线散步。这里沿着海岸线修了一个景区,铺设有长长的木栈道,供游人观看奇特的海蚀地貌。在流水的作用下,坚硬的岩石也被冲刷出了一条条巨大的岩隙,着着一身黑衣,不规则地躺在着这天地间,接受着与生俱来的宿命。
大自然的馈赠是神奇的,同时也是残忍的,我们常常无法改变什么,美其名曰,万物皆有其法则。风很大,激起的浪也很激扬,雪白色的水珠在空中飞舞,随后便四处散落着。此时正是此处旅游的淡季,游人寥寥无几,安安静静地漫步在海边的感觉很好。
天地间,彷佛静得只有你一个人,你在慢慢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你不与身边的同伴说话,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活在自己的世界的。这种感觉,让人平静。木栈道的另一端,即是金门湾。我们先沿着山坡向上,去的是顶街。这里的小巷狭小,如若两个人迎面走来,肩会相擦。巷子两边是民居,多是一层的房子,拥有宽阔的屋顶,可以肆意地在上面晾晒衣物、食品,以及,眺望大海。有些房子外面漆着好看的颜色,淡粉、淡绿、淡蓝,这是属于这里居民对美的追求,不俗艳,伴着阳光,很美。小巷的路有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在无数行人的打磨下,很多表面泛着光泽,且路很陡峭,行进的时候需小心翼翼。但这里的小孩是不需要加以防范的,他们依旧奔跑着,徜徉在这熟悉的地方,这是家乡。

我们对家乡,从来不需要怀着畏惧之心。即使在这跌倒了,也可以爬起来。这是“根”的魔力,这种魔力经常带来一种无限的眷恋。山的最顶端是一座庙。这里的人尊崇关公。有信仰是一件幸事。有信仰便有畏戒,总会想着向善,不管是带着什么样的目的。站在山顶,往下看,远处的海是迷蒙的,远处的灯塔的模糊的,但非常令人满足。这种满足的感觉,来自一种天地很宽阔的感觉。上山、下山,穿过嘈杂的街道,就来到了沙滩。
第一次来沙滩的女孩很激动。第二次来沙滩的女孩很淡然,她静静地看着她脱去鞋子,沿着沙滩捡贝壳。我很享受海浪拍打脚踝的感觉,这种来自大海的抚摸带着几分狂热,却也足够温柔。海是有魔力的,如果你尝试着慢慢向海的深处走去,你不自觉地想要一直往前走去,去探寻那未知的世界。这种无意识的动作仿佛来自身体的原始本能,很可怕。海边的风更加猛烈,我走了没多久就累了,找了一块岩石坐下,静静地看着她沿着海边拾捡着贝壳,一如一个孩子一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般的自己,所以我们常常会抛却冷静沉稳的外表,放下戒备,会追寻新鲜事物,且始终怀着好奇之心。我看着海,看着她,想着,这样生活在海边的日子真是美好。




第二天我们起的很早,为的是去苏峰山看日出。明天预报是阴天,带我们还是带着侥幸心理出发的。六点时分,天还是完全黑的,路上的车辆也少的可怜,两边的田野和山峦,与夜色混在一起,泛着几分恐怖的阴冷。待骑到环海公路,天色也已渐渐明朗,没有等到日出。

站在观景平台,可以看到很远的海,也就不虚此行了。我们接着往上骑,距山顶不远处有一座寺庙和一个破旧的小渔村。我们本想爬上苏峰山的顶峰,无奈没有吃早餐的我真的是浑身发软,在半途便败下阵来。
走到寺庙,遇到一个和尚,笑吟吟地问我们,“小妹已经爬到山顶了?”是刚才询问过上山路径的人。
我笑着答,“没有。没有吃早餐,走不动了。”
“我们食堂倒是有白粥。”我们很惊喜。走到食堂,有两位阿姨正在吃早餐。
小伙伴询问到,“这粥多少钱一碗。”阿姨用当地的方言来答我们。小伙伴很神奇,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她猜出来阿姨说的是不要钱的,尽量吃。
白米粥带着清香,我很久没有喝过白米粥了,学校没有,在家这段时间也没吃过。这里菜和粥都是独自吃的,吃饭的时候很安静,吃完自己洗碗。原始的自给自主的生活,不被别人打扰。我只吃了一小碗,免费得来的善意,更不能过分贪心。我看到了墙梁上挂着一条横幅,大意是庆祝一次义工活动的结束。这两位阿姨没有穿特定的服装,想是当地的义工。
我有一位很喜欢的作家,她每年都要去寺庙做义工,与当地僧人一起吃住,扫地、洗衣、做饭、念经,这种简单的食物、简单的生活,是可以给人带来丰沛的喜悦的吧。寺庙不远处便是那个几乎被废弃的小渔村。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岩雅。村子里的房子大多破旧,横生着杂草。有几户人家的门口贴着艳红的春联,昭示着春节同样属于着;往下走,有几户人家的门还开着,门口有好看的绿植,门前种着新鲜的蔬菜,长势很好,新嫩多汁的模样,是清甜的吧。靠着海边的沙滩有两艘破旧的渔船,这里很安静,带着几分与世隔绝的感觉。我同小伙伴说,如果一年之中可以有几天住在这是极好的,一开门就是大海。但住久了是不行的,太过孤独了。

这个海边的小岛,终究是给了我很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