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行,日常滋养下的经典风味
都说潮汕是美食的发源地,去之前特别刷了陈晓卿监制的美食纪录片,风味原产地,对潮汕美食的兴趣被点燃;然后随便网上一搜潮汕,都是关于美食打卡地,数不胜数的小店种草。于是,一年难得的几天年假,舍弃欧洲东南亚,决定贡献给潮汕,用味蕾去打开这段旅行。
汕头初印象——城市老居民楼
从揭阳机场先坐车到汕头,进入汕头市区,首先吸引注意力的是老式居民楼。
整个居民楼都是横向联排,楼与楼前后的间距非常近。每户人家都安装了防盗窗,连六层的住户也不例外。这样密集的间距和防盗窗,感觉室内几乎很难得到充分的室内光照。对比上海,反倒发现这里的老居民楼晾晒衣服也只是把衣架挂在防盗窗内的杆子上,没有突出阳台的晾衣杆。心想要是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空调、除湿器、照明系统简直是居家头等大事。

在汕头的核心景区小公园逛了一圈,这一带建筑颇具欧式风格,由90年代早期归国华侨出资建造。广场中央以公园中间的亭子向周边呈圆形扩散,围绕其中的有著名的南生贸易公司。据说当年耗费50万大洋建造,老板是印尼籍华侨。造经典的骑楼构造,窗户面向街道打开,还有有颇为讲究的圆拱形窗雕。
在小公园稍微走动,会看到大部分房子已经几乎成为危楼,墙面透出砖体,楼里早已经人去楼空,剩下猫咪倏忽一下从梁柱上跳进屋子。小部分修建完的房子,窗户上了深棕色的漆,墙体光亮,新旧之间就存在于同一个楼的左右两侧。

从这些斑驳悠久的建筑,足以见得汕头华侨的富甲一方。同时,汕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特区之一,按理经济应该扶摇直上,而不是仅仅靠如今仍显得寒酸旅游业带动潮汕的发展。后来稍微查询,网上的各种说法大致和政府的治理有关,导致机场铁路建设和投资没能有效推动当地的发展。2000年发生火烧钦差的事件震惊一时。如今到南澳岛和潮州,仍然可以见到墙体上的标语写着除黑除恶,鼓励群众举报,仿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汕头老食肆风味
在汕头吃了老字号国营餐馆的早茶,位于国滨路上,有窗口正对海景的位置。服务员小推车送上茶点,客人看重什么端什么,据说这是传统的点早茶的方式。点心品质完全在水准,特别是早茶必点的虾饺,一口咬下去,多个虾仁喷薄而出,简直是诚意可见了。

网红的杏花吴记牛肉火锅,令人惊艳的是牛胸口的那片肥肉——胸口捞。放在锅里烫上十几秒,脂肪居然变得脆嫩爽口,配上沙茶酱,简直让不嗜肥肉的人刷新对肥肉的看法。据说不远处就是牛的屠宰场,潮汕牛肉吃的就是那一个新鲜,连肉的排酸期都没到便已经下锅下肚。


苏宁广场附近的一家生滚粥店也是经营有道,门口挂了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桌边坐的听着口音好游客和本地人参半。点了生滚粥下黄鳝和鱼片,那鱼片和粥真是曼妙的绝配,一鲜一嫩,完美。清炒时蔬和膏蟹,配了黄豆酱,这咸鲜的滋味,堪称潮汕菜的代表。喝一口粥中和一下,咸味散去,鲜味尤为回味。在潮汕美食中不容错过的夜糜,白粥和各类鱼饭、卤味、腌渍海鲜搭配,也是延续了这咸鲜的口感组合,夜里来上一顿粥,呼啦啦下肚,必须是位居人生的小确幸前三。
餐厅的选择完全顺着点评和旅行攻略推荐。很多食肆其实还是夫妻老婆经营的小店,甚至在点评上是无名小店。这些小店藏于街角一隅,一般都以老板姓氏,称作吴/李/张记等,经营好些年头。用餐基本没啥环境可言,其实白粥铺很多本身就是大排档,店里可以见到锅碗盆灶,老板在门口的炉子上加工好食材上桌,好在口味多半是经得起推敲。

潮州,网红美食店之外
点评的商业化恐怕已经渗透这座美食小城,一部分网上赞誉有佳的店铺,吃下来其实也未必比得上附近在网上默默的小店。刚刚到潮州放好行李,已经空着肚子饿过了饭点,于是火急火燎地搜寻网络上j评价甚高的牛杂粿条店。这家位于牌坊街景区门口的牛杂本身无功无过,就是粿条吃起来口感有颗粒感,并不滑爽。临走的时候,几个姑娘带着行李箱坐下,恐怕她们要失望而归。
倒是半夜起意要吃宵夜,决定抛开点评,附近溜达随便吃。走到居民楼附近的一家牛杂店随便吃吃,倒是牛杂量多,粿条爽口。打开点评一看,寥寥几条评价,事实倒却是物美价廉。

牌坊街景区门口的甘草水果店、牛杂粉、鱼饺、肠粉,基本上都成为游记里的网红餐厅。顺着网上推荐,专门到门口去找那家近一千点评的肠粉店,发现落了个空,于是转到一旁的另外一家肠粉,心想好歹也尝个大概。
都说肠粉也是潮州必吃的美食之一,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能错过。于是看着老板娘熟练地舀一瓢粉放入铁板,转匀之后放入蒸箱,后把肉糜和鸡蛋混合打碎,抓一把切丝的卷心菜,一同放入凝结的粉皮上,一分钟加热,然后取出,粉皮包裹馅料。淋上芝麻酱,这就一碗热腾腾的肠粉上桌了。

看见老板娘烹制过程,当然觉得眼前这肠粉比餐厅里的广式肠粉更加生动。论其滋味,其实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肠粉的口味,只是米皮弹牙,牛肉鸡蛋裹上一点酱料,香喷喷地吃了个七分饱。这感觉好似吃从小长大上海早饭店里的小笼包、辣肉面,其实是日常之中的满足和欣喜。
整体而言,很难说潮汕的平价食物有多惊艳,但是基于本身对于食材、烹饪手法、时节、风俗的了解,一碗鱼生一个鹅掌,本身就有了故事和由来,好像是自己似曾相识的故人,如今又在口腔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们在寻找美食的时候,到底在寻找什么?
感官上的满足恐怕很难达到极致,无非酸甜苦辣各种分子的组合变化,服务和环境作为增值项目。陈晓卿在访谈中说,但凡内容涉及到富含油脂的食物,观看率就会升高,这可能跟生物进化生存的本能相关。
在那些流行的游记和评论中,网红餐厅由此产生。照片和感官的描写,让看者对于食物充满想象,这种想象,其实已经把食物列成一种寄托。所谓打卡对象,可能是我们付出一些精力和金钱就可以够到的美好体验,这种体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经历,因此成为提升生命宽度的一个加分项。
于是也看到不少评论说来到潮汕,发现食物并不如网上看到的那么好吃,甚至因为不和口味,吃了两口就全剩下了。这样的经历,在我的潮汕之行中也颇为熟悉。包括这个城市老建筑破旧衰败的窘迫,食肆卫生状况的令人堪忧,都成为想象之外的真实体验。
但就好像那一盘平常的肠粉,很普通,米、肉、菜都正常发挥,作为日常小吃,仍是带给人满足;也好像那夜糜,当地人往往迎客到凌晨三四点,成为这个城市满足夜间觅食所需的存在。
也许,从日常出发,看见食物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才是长久的满足所在。至于纯粹的感官享受,G点很容易疲倦,何必执着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