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最后贵为王妃,为什么还是薄命司中的一钗?
宝玉梦游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了各位姐妹的判词,探春作为三春中最出挑的姑娘,擅长书法,能管家,性情豪爽大气,但是仍然是“薄命司”中的一员,为什么呢?家庭、社会和自身等种种因素,让她摆脱不了命运的枷锁。
一、庶出的身份、不讲理的生母
庶出的孩子是养在正室名下,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的女儿,和贾环是亲姐弟,但是叫王夫人母亲,叫赵姨娘姨娘。探春有心远着赵姨娘他们,因为赵姨娘和贾环的行事做派真的是让人瞧不上,然而血缘让她无法摆脱庶出的阴影。
探春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让宝玉帮忙买点字画、轻巧玩意儿来,赵姨娘知道了,就跑到探春跟前开始抱怨日子艰难,没钱使(攒的钱给马道婆做法害人了),攒的钱怎么能给给宝玉花呢,不给自己的母亲,再不然还有自己的亲生弟弟嘛,真是没良心。
贾府上到贾母,下到丫鬟小厮,都是有月钱的。赵姨娘和贾环也好歹算个主子,吃穿住用都是贾府统一提供的,根本用不着花钱。探春虽然在贾家三姐妹里算出色的了,但是贾母最心疼的是宝玉和黛玉,王夫人自己有亲生的儿子女儿,也不会对探春额外照顾,小女孩好不容易攒点私房钱,想买点东西赵姨娘还来找茬。
幸好探春和迎春不一样,不是软弱的人,赵姨娘说话不好听,探春抬腿就出去了。以后自己攒了钱,还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宝玉帮探春“代购”以后,探春亲手做了鞋子送给宝玉作为谢礼,结果赵姨娘知道了,又抱怨:做了鞋子居然送给别人,怎么不给自己的亲弟弟!!!!
还好探春清醒:赵姨娘抱怨它就当没听见,贾环的月钱、衣裳鞋袜都是有份例的,自己犯不上操心 ,她愿意送东西给谁,就送给谁,他们抱怨也没有用。
但是赵姨娘这样一个糊涂人,越是上了台面,越拿不出手。
探春刚开始管家,就赶上赵姨娘的兄弟死了。因为赵姨娘和她的家人是贾府的奴才,所以贾府会赏丧葬费,按规定给二十两。结果赵姨娘觉得探春管家,是自己的人掌权了,应该多给,最起码应该和袭人的母亲的丧葬费一样多(四十两)。
探春苦口婆心给她讲规定:家生奴才丧葬费是二十两,外面买的奴才丧葬费是四十两,又拿账本给赵姨娘看,没有用。赵姨娘又是一场胡说八道,什么尖酸刻薄啦,什么攀高枝去啦,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探春好一顿骂。最后把探春气哭了,都不消停,还是凤姐心里有数,派平儿来知会一声,才让赵姨娘老实下来。
不过,不管赵姨娘怎么闹腾,探春就是咬死了牙就是二十两,一分没多给。因为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她接下来就不用管家了,自己的一番抱负也就无法施展了。
庶出的身份本来就让探春的身份低一些,加上有赵姨娘这样的亲生母亲,更难免被拖后腿。赵姨娘隔三差五的作妖,更是让探春时时痛苦。看惯了人情冷暖的凤姐都替她惋惜: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二、众人皆醉我独醒:
如果探春跟迎春一样混沌,整天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那么她的烦恼还会少一些,偏偏又是“才自清明志自高”, 面对每况愈下的贾府,只能清醒而痛苦地活着。
当初赵姨娘为了兄弟的丧葬费闹腾,探春心寒落泪说:如果自己是个男人,可以出门闯荡,必定立一番事业。偏偏是个女孩子,什么也做不了。
在古代,只要你是女子,天分再高、能力再强,也无可用之处,只能在这个二门内做做针线,养养孩子,兴致来了写首诗,万一传到外面都会被人闲话。
只要是个男人,什么本事都没有,哪怕天天在家和小老婆喝酒,照样袭爵当官,家里的大小事务一应说了算,结果就是整个家族迅速衰败,大厦倒似倾。
如果探春是男子,她来管家,在整个贾府实行改革,那么贾家不说中兴,最起码做到秦可卿说的那几条,将来有个退路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以探春的才华去考取功名,贾府恐怕也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惜,探春作为一个未出嫁的小姐,只能在凤姐病了以后,和李纨、探春管理一下大观园。
探春为了节约支出,免去了贾兰、贾环每年上学给家学的八两银子,免去了外面采购的小姐、丫鬟们的头油脂粉钱,这些还是小的开支,大头是什么呢?学着赖大家里的做法,开始从园子里取利。
当初贾芸从凤姐手里揽了大观园里种树的一项差事,第一次种树,就领了二百两银子。承包给下人管理,许她们从中取利,这一项开支直接就免了,一出一进,就是四百两银子。
宝钗心疼她,帮忙补上了改革的疏漏:让有营生的下人们直接包了园子里的几样开支:头油脂粉、扫帚簸箕、鸟禽吃食等等,给贾府又省下四、五百两银子,也不用去账房算账遭盘剥。
探春的初衷是好的,既让贾府节省了开支,又能让下人们赚点外快。但是接下来大观园里却风波不断,丫鬟们掐朵花儿都闹个没完,没承包的闲散人等心里不平衡,喝酒赌钱不干活,以至于门户不严,连尤氏说她们几句都怨气冲天,丫鬟和小厮都开始私相授受偷情了,最后甚至闹出抄检大观园的丑事。
探春一番好意,又费尽心思筹划,却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三、和亲远嫁,是另一种艰难
南安王妃的眼光很好,一眼看中了贾母推荐的探春,选她做王妃。可是这个王妃,恐怕没有那么好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试想,如果这个婚事真的那么好,轮得到日渐没落的贾家庶出的小姐吗?
成为王妃的探春,是要远嫁到遥远的边疆。连交通便捷的现代人都认为远嫁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更何况在古代,山高水远,交通不便,此生可能都没有机会回家了。娘家兴盛的时候,不能给她助力,娘家败落的时候,她也不能施以援手。所以探春出嫁,相当于和贾家一刀两断了,这对贾府感情深厚的探春来说是一种折磨。
况且,这样政治婚姻,应该是安抚或者求和的,探春孤身过去,责任重大,夫家权势高,能不能容得下她,真的很难说,所以她面临的困难不会比挽救贾府简单。因此探春只能是如履薄冰,唯恐性差踏错,给自己、给朝廷带来麻烦。
探春心性坚韧,才思敏捷,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她政治敏感度却没有那么高。上文说的大观园承包给下人为什么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大观园是元妃回娘家的省亲别墅,象征着皇权的垂青、元妃的尊贵和贾府的权势。如果贾府的没落是大家的猜测,那么探春一进行改革,实际上就宣告贾府败落到连大观园都维持不起,连几百两银子都要算计着花了。奴才们怎么还能对他们有敬畏之心?怎么可能不趁着贾府彻底倒台之前大捞特捞呢?所以探春这一着棋,就像给将死之人吃人参,恐怕是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跟秦可卿托梦的对策相比,差距确实比较大。
所以,探春的一生,同样是红颜薄命,虽然比流离失所的姐妹们要好很多,但她后半生王妃的日子也难以如意,只能咬牙苦撑,一边牵挂着落魄的亲人,一边忍受着煎熬的生活,直到油尽灯枯。曾经的秋爽斋,曾经的海棠社,曾经的螃蟹宴,曾经的梅花雪,曾经交心的姐姐妹妹们,都只能在梦里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