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A Dream Like A Dream
“你这一生中的迷,必须要用其他的迷才能解开,就像有的梦,必须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你必须一个一个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2013年,《如梦之梦》启动亚太巡演前,没有人想到一个话剧会连续几年一票难求。
《如梦之梦》
来自菩提伽叶的极致创意
1999年的某天,赖声川坐在印度佛陀开悟的那棵千年菩提树下,看着来自各地的信众绕塔而行,有人加入,有人退出,时间却仿佛静谧的合流悄悄淌过……那一刻,他灵感迸发,开始在树下画起草稿,藏在脑袋里的那些故事一个个跳了出来,寻找生命意义的医生、想找到真相的五号病人、妓女、贵族、偷渡客的形象逐渐清晰……
这,就是《如梦之梦》。


△《如梦之梦》剧照
因其内在隐含的共同的生命力,赖声川把他们一个个串联在了一起。在舞台设计上,赖声川首创“莲花池”,将舞台改装成一个环形台,坐在池中的观众好像是被参拜的佛塔,演员则一直在环形台上围绕观众顺时针“绕塔”表演,仿佛参佛求解脱的信众。

△《如梦之梦》剧照
“时间”与“空间”中的生命
观照:全景式的生命回顾
《如梦之梦》的故事,脱胎于《西藏生死书》第269页。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上班,病房中五位病人当天就死掉四位。她恐慌地发现,学校完全没有教她如何真正帮助这些濒临死亡的病人。她只能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看着病人在恐惧和惊慌中死掉。医生花很多精神怂恿濒临死亡的“五号病人”说出他的故事,从他的故事,进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


△《如梦之梦》剧照
《西藏生死书》是藏人索甲仁波切所撰写谈论如何面对死亡的书籍。书中提到人在濒死经验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现象,即“全景式的生命回顾”,有这种经验的人将巨细靡遗地回顾一辈子的事件细节。
《如梦之梦》的故事,是一个连环的“全景式的生命回顾”。五号病人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了一个“全景式的生命回顾”,在这之中穿插了顾香兰的人生故事,即顾香兰的“全景式的生命回顾”。顾香兰的一生,其实是五号病人用来理解自己人生的一个故事(梦)。


△《如梦之梦》剧照
一部让制作人“自杀”的戏,备受瞩目
《如梦之梦》的制作人王可然曾说,这是一部让制作人“自杀”的戏。制作成本比普通话剧高几倍。该剧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演出时间长达8小时,30名演员100多个角色300多套服装,舞台包含八个方位,三个楼层,穿越时间(民国初年、现代)与空间(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诺曼底),不仅考验观众的耐心,也考验导演赖声川的功力。
所幸,赖导“挥洒出绝对名留剧场史上的动人作品”,《如梦之梦》更是成为了21世纪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话剧之一。


△《如梦之梦》剧照
北京剧评家陶庆梅如是说:
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一个深远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艺术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题材上,赖声川勇于大量引用修习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过去所有尝试的总合,并且超越这一切……他又创造了一种新型态的剧场,在中国语文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