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爱!全程靠纸张“交流” 聋哑孕妈顺利产下猪宝宝
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里,望着摇篮中酣睡的宝宝,“90后”夫妻阿玲、阿文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他们都是聋哑人。
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没有疼痛发出的呜咽,在宝宝来临之前,阿玲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分娩”。因为言语听力的障碍,为了使产妇稳定情绪、顺利生产,产科的助产士决定在其分娩过程中,用纸张与其进行分娩指导和交流。

“要用力、加油”、“每次都有小小进步,加油……”数小时的产程,两张A4纸上已写满了分娩指导,和对阿玲特别的关怀和鼓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后,阿玲用笔写下了对产科医护人员的感谢:“谢谢你们在我身边替我加油,我会记得的。”
分娩:助产士手写A4纸来“无声交流”
2月13日午后,一场“无声的分娩”开始了。据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李凤英介绍,产妇阿玲(化名)怀孕足月,胎膜早破。据悉,其在当日上午9时40分开始进入产房,滴催产素。约在下午2时左右,阿玲生产迹象愈发明显,宫口开全,其腹中宝宝将开始“来到”这个世界。
然而,阿玲是个特殊的孕妈。“她是一名聋哑人,不能说话、也不能听别人传达的指令,这对于产科医护人员生产引导工作来说,会有很大的难度。”李凤英表示,尽管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可以允许一名亲属进入产房,“但产妇亲属不在医院,且陪产的婆婆说的是普通话,懂一点粤语口型的阿玲不一定读懂婆婆口中发出的指导指令。”
为了稳定产妇情绪,让产妇顺利平安生产,医院产科决定,用纸张与产妇阿玲进行交流。
下午2时过后,阿玲在产房里开始用力生产。过程中,助产士吴华珍把分娩减轻疼痛的方法,根据其产程进展写在一张准备好的A4纸张上。“如果痛起来,就连续用力3次……”、“每次用力要长,不要漏气!”、“生BB过程中,不能中途把脚放下来。”写好后,吴华珍将纸张贴近在阿玲的眼前,让阿玲照着要求做。

据悉,在过程中,阿玲若还不能理解助产士及产科医生的指令,吴华珍还亲自牵着阿玲的手,引导其作出能够减轻生产疼痛的分娩科学姿势。
“因为产妇言语功能有障碍,过程中,她不烦躁、也很淡定,但即便是很痛的时候,她也不发声,因此我们很心疼她。”吴华珍看到这样的情景,为了让产妇在生育过程中不慌张、不紧张并稳定情绪,于是也在纸张上也写下一些支持和鼓励的话:“我们会帮你的,前面是只能靠你用力,每次都有小小进步的,加油……”、“我教你,不明白就‘告诉’我。”而在宝宝快出来的时候,吴华珍也会在纸张上写“出来了,要用力!”来进行鼓励和引导。
喜悦:特殊孕妈见到宝宝激动流泪
午后3时30分左右,在医护人员“无声”地帮助下,一名重7斤2两、健康可爱的女宝宝从阿玲的肚中分娩而出。

“很感动的是,尽管她不能说话,但是看到宝宝的一刻,她还是辛苦的说出了‘宝宝’两个字发音。”吴华珍回忆孩子分娩出的一刻。在此时,用以“交流”的2张A4纸的两面,已写满了一排又一排的文字。
2月14日,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顺德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内,记者也见到了这名勇敢的孕妈阿玲,和其丈夫——同是聋哑人的丈夫阿文。
“当我第一次看到宝宝的时候,激动哭了。”在采访中,阿玲用纸和笔和记者交流。她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情,称自己没有想到,生宝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好在有几位医生和护士一直在身边替我加油,才让我平安生出宝宝。”阿玲写道,称因为医护人员在身边的陪伴,让自己感到很心安,“替我加油的人,我会记得的。”而对于未来,阿玲表示,希望宝宝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医院产科副主任李凤英告诉记者称,阿玲是一名幸运的孕妈,身体条件好且最终顺利顺产出宝宝。“产妇在孕后都有做详细产检,分娩也比较顺利,宝宝也正在做新生儿疾病筛查。”李凤英表示,顺利的话2~3天左右阿玲和宝宝就能一起回家了。
据悉,作为区域的妇幼保健院,医院每年都会有数例和阿玲一样特殊情况的孕产妇出现。李凤英表示,对于这类特殊的产妇,医院医护人员都会更加耐心、悉心去照料和基于帮助。
其实,优质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品牌,为了进一步把优质服务做精、做细、做实、做深,本着快乐分娩,安全分娩的理念,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位孕产妇身边。
近年来,产房率先在产科陆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服务。如:设二线、三线值班,保证24小时都有充足的人员以保证孕产妇的安全;孕妇进分娩室后有专人看护,提供生理、心理全方位服务;做好饮食指导,鼓励其进食进水,24小时为产妇冷冻的食物加热;积极开展减痛分娩项目,如提供分娩球、导乐仪镇痛、简单而有效的呼吸法、椎管内麻醉镇痛分娩项目等;鼓励丈夫陪产,增加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产妇分娩后及时给每一位产妇换上干净的衣物和送上一杯温开水,让产妇感受到温暖。

故事:聋哑夫妇“无声世界”相知相守
三年前,来自湖北的“90后”阿文,和阿玲在父母的“牵线”下认识;三年来,两人在“无声的世界”中相知、相守。
在相识之前,阿文和阿玲有相似的人生轨迹。记者了解到,在步入社会前,阿文和阿玲都在各自家乡的特殊学校里学习手语、生活自理能力。在步入社会后,两人都不愿意成为家中的负担,选择在外务工补贴家用。
得知阿玲孩子诞生,阿文的父母也专程从湖北赶来顺德。“孩子很自立,自己出门打工,生活非常不容易。”阿文母亲说。记者了解到,早在数年前,阿文就选择来到顺德,在本地的工厂里打零活,现在在一家工厂里做电工。“孩子虽然因为后天因素丧失了言语能力,但是干起活来非常认真,也很利索。”对于阿文的独立能力,其母亲给予肯定与信任。
而阿玲在怀孕前,在顺德一配件厂里做普工。阿玲告诉记者,自己和阿文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我们在惠州认识,因为我和他不能直接沟通,三年来一直用手语交流。”阿玲在采访本上写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她说,这几年来,尽管无法通过语言知晓阿文的心意,但是两人在生活上互相扶持,阿玲也教会他一些东西。“因为要寻生计,工作的时候见面也不多,不过现在我们有了宝宝,会开心很多。”
如今,阿玲成功如愿以偿做了妈妈,而阿文也陪伴在阿玲身边,如影随形,相互扶持。阿玲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做妈妈,以后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阿文和宝宝都能一起努力。
摘录“暖心纸片”:
你有觉得吾舒服就要同我讲,你有痛就抱好脚用力,不用等。
我们会帮你的,前面是只能靠你用力,每次都有小小进步的,加油……
我教你,你不明白就问我。
加油!出力!大力!加油!
见小小(少少)头发了。快生了。多用几次力,就生了。
为坚强的生命点赞!
撰文:广州日报黄子宁
编辑:欣英
编审: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