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象丨元宵节花灯有讲究,非遗文化彰显中国风
引言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汉初司马迁创《太初历》,使之正式成为一项重大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节在与一些民俗、宗教、文化的结合中,又衍生出诸如元夕、元夜、上元节等新的称谓。因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所以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普天同庆便成为了流传千年的民间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这一节日里的主角——灯笼。说起灯笼,看一看北京各主干道上挂着的一排排灯笼便知道,这一个个红彤彤、圆鼓鼓的灯笼的就仿佛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的缩小版。

此外,在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同样用的也是这一款的灯笼。借助电影影像强大的渗透力,这种竖龙骨的大红灯笼在此后便仿佛成为了灯笼界的“基本款”,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中国传统灯笼样式的代言。
但事实上,这种竖龙骨的大红灯笼,却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它是由两名日本设计师小野和森茂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专门设计的,发明至今也不过半个多世纪,却取代了千年宫灯的地位,被大多数国人视作中国传统灯笼的代表。
正文

在进入电气时代以前,灯笼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由于蜡烛或松油的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所以出门需要用光时,就需要在外面加一层护罩,以防止被风吹熄灭,这就是灯笼原始的发展过程。当然了,这层防护罩不能太厚,否则光线透不出去,也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破裂。
除了实用价值以外,灯笼最大的用途还在于节日庆典。有资料记载,我国古代用节假日挂彩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很可能与发明了纸有关),尤其是每年的元宵灯会,更是一次花灯艺术的展览盛会。根据文献记载,元宵灯会成为一项正式的民间活动,大约是在南朝形成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东晋士族大举南迁,造成了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倾斜。建康,作为当时东晋的首都,秦淮河畔聚居了大量士族文人,河面酒家歌肆林立,商船画舫往来,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到了南朝时期,灯彩开始从深宫禁苑走向民间大众,迅速在秦淮河畔铺展开来,“灯火满市井”的壮观景象堪称全国之冠。这也是我国灯彩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南都繁会图》(局部)
唐宋时期的繁荣将灯会活动推向更大规模,张灯结彩的习俗骤然形成,观灯的时间由原来的正月十五一天延长至三天再到后来的六天。元宵期间还取消了宵禁,人们在这几天晚上可以自由外出,于是秦淮两岸的游人摩肩接踵,日夜不息,川流的人群与灯火的海洋交织在一起,歌舞狂欢,热闹异常。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灯笼依然是我国建筑行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八只灯笼——

天安门广场
再比如之前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
看起来很传统,很中国味,但是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中国传统的灯笼并不是长这样。
就拿天安门城楼上的八只灯笼来说吧,之前提到了,它最早是为了迎接1949年的开国大典而专门设计的,而它的设计者其实是两个日本学生。
1945年,一群来自日本美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因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从北平逃了出来,并加入了八路军,之后被分配到“抗敌剧社”作舞台美术工作。这里面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小野,另一个叫森茂。
解放区的革命生活对二人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宣传工作做得出色,所以到了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同志便把设计和布置天安门城楼的任务交给了他俩。小野和森茂在提取了日式丸提灯造型、祭典颜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灯笼竖骨结构,终于赶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这8盏大红灯笼的制作。
我们看一下日式丸提灯是什么样的——

日式丸提灯
怎么样,是不是已经和天安门城楼的巨型灯笼有些相似了?

天安门城楼
另外日式丸提灯还有一款比较长的样式——

日式丸提灯
是不是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有些类似?

再比如丸提灯中的这款——

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室内常用的灯比,是不是也很像——

综上,我们能看出,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采用了日本设计师为开国大典设计灯笼以来,这种结合日本丸提灯式样的灯笼就在中华大地上普遍流传开来。一般用于公共场合的装饰性灯笼,比如长安街两侧的灯笼——

或是一些大型节日庆典(比如元宵节)制作的巨型灯笼——

包括电影,都没有逃脱开这种设计样式。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说,这种造型的灯笼不是我国传统灯笼的样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代的灯都是什么样式吧。
先看一组明代元宵节使用的花灯——

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
放大看一下它的局部——



这种以方圆造型为基础的中国古代传统花灯样式,和我们习平常见到的灯笼不太像吧?而图片中小孩子手里所提的动物造型的灯笼,如今也很少再见到。
研究我国古代传统的宫灯以及日常用的木质灯笼,还原之后的样子大概是下图所示这种。像这个立式的灯——

或者这种木质圆灯——

八角宫灯——

如今我们受官方用灯的习惯,以及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灯的形象的误导,总以为那种圆圆的灯笼就是我国古代灯笼的基本造型,甚至某百科在介绍灯笼的词条里,通篇所用的贴图,也都是这种造型的灯笼,这其实是不对的。

而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灯笼制作技艺,其实就藏在民间,收录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而且式样丰富,造型百变。
比如,传承200多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汴京灯笼张”,就是一家致力于恢复传统宫灯制作技艺的非遗老字号。

上面这款是“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的记载,复原的多种宋代彩灯。
而下面这两款,是泉州式灯笼的代表,泉州式灯笼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全国,自唐宋以来在民间都颇受欢迎。

而在灯面的绘制方面,传统的灯笼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也不是简单的“大红”灯笼+黄色灯穗儿可比。比如下面这种写有姓氏、祈福语,绘上吉利彩绘或宗教传说挂在家门口、宗祠、神祠等处的福州式灯笼,如今不止在国内受到青睐,在东南亚的华人聚集区也颇为流行!


还有这种散落在台湾街头的民间艺术家手绘的灯笼,古典的样式、艳丽的色彩,似乎才是传统灯笼该有的样子!


此外,还有各种不同地方、不同款式的灯,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多姿——

如今,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单是传统灯笼的制作技艺,就收录了包括秀山花灯、全丰花灯、车灯、滚灯、龙岩采茶灯、古蔺花灯、井冈山全堂狮灯等十余种。传统的灯笼种类虽多,但是在传承和发展上都面临着极大的窘境——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人生活方式逐渐西化的影响,花灯,这项传统美术工艺正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就连今天元宵灯会这种传统节日使用的花灯,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材料。
有着30多年灯笼制作技艺的陇州花灯民间艺人苟东如无奈地说,以前每年自己的儿子也帮着制作灯笼,但灯笼制作利润太低,他的儿子还是选择出外打工,至于外人就更是不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了...

很难想像,一旦有一天这些传统的东西彻底沦为书本中的文字记载,而大街上则挂满了清一色的大红灯笼,传统的元宵节究竟还剩下多少是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