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重构2
四藩之乱后君主以更现实的地缘政治视角考虑,以运路为重要考量。孤立叛藩,打击逆命,为中兴奠定基础。平卢军瓦解河南安史之乱,削弱后唐庭对河南控制加强。骄兵逐渐成为藩镇叛乱主流,原因是军队地方化和军人集团化,维护自身利益,文人节帥纵容。
关中,建立防御异族的体系,构成京西北八镇。大量耗费战斗力下滑。神策军建立,后衰落。京东藩镇,宦官与禁军,重构安全体系。
河北,叛军内部蕃部和旧将为主要矛盾。河朔三镇,成德对朝廷最忠,魏博由于牙军兴起为动乱根源。后在外部政权的崛起下灭亡。唐朝无力经营河朔,身份认同存在隔膜。
江淮,永王只乱和刘展之乱反映矛盾已从唐廷内部斗争转到朝廷与地方斗争。凭经济实力在削藩中取得胜利,为唐最稳定地区,后形成多重身份的土豪势力。
帝国危机来源于玄宗和肃宗矛盾,新兴地方军将,西部的异族,安史之乱。制度问题,边境节度使军事实力强大。安史之乱后,叛军和朝廷军藩镇都衰落。安史之乱给了朝廷拆分两大军事集团,重构帝国结构,打压边境藩镇契机。在关中形成神策军和边疆藩镇互相配合又制衡的政治结构。重视江淮财力,放弃河北。控制政治经济交通防彝核心区域。
关中本位政策,实质各地域相对独立,各区域联系不完整。关中与关东对立,安史之乱后消失,各地域相互依赖,只有功能差异,联系更紧密。藩镇时代见证关中本位转移。(有感:就是说以前是关中地区自给自足,只要稳定其他地区什么样无所谓。安史之乱后朝廷加紧了对江淮河南西部边疆统治联系,所以关中本位瓦解)。藩镇基础,地方军人集团,新崛起的基层势力,政治重构。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