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影交流第一周《再见溪谷》短评竞赛赏及汇编
冠军:@空自知
前半段已经直指环境恶,在悬念揭开之后却费心在刻画畸恋上,关键是,爱欲的萌发和批判性并没有能像今村一样在一个粘稠、紧密的大环境中自洽,该作对两者的表达欲求甚至是二元,效果是对立,畸恋的生成似乎阻碍了电影达到预想的高度。渡边醉后说“把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当成人类来看”——可以预想作者有意强调社会身份之下的人性存留,单一事件足够给变化莫测的人心定性吗?然而要达到这点,需要保留更多理性观察的空间,而不是醉心于情绪调动。(片末渡边和妻子的和解也是类似的硬伤,似乎是为了收束这种结构而强加的)
亚军:@一中健美侯
即使爱与恨如何拉扯的故事并不新鲜,插叙手法的压抑故事悬疑感也同东野圭吾略同一二,但吉田修一的文本从整个故事的基础脉络,以及人物性格、情感、动作、台词的局部都带有了“菊与刀”这种对立融合的日本特质。而在影像方面,大森立嗣同样触摸到了故事的节奏以及“菊与刀”特质同叙事融合的独特张力。以至于他的风格更像外在内敛沉郁而内在极致张扬的双重叠加。正因为如此他采用远景从激烈的性爱戏开场,却又在旁放置习习吹拂的电扇。他会拍摄阳光下慢慢沉淀下去尘埃的慢速镜头,也会拍摄激烈拍拂的大海。他缩减台词,靠人物动作,神情拍摄外在的沉默之像,也让人物置身于富有内在特质的粘腻燥热的夏季。他选择减少同一场景中镜头的数量,用同景别移动镜头的调度连续叙事,也同时让情绪在可见的内敛下酝酿爆发。当然,在大森立嗣制造叙事与情绪的对立交融过程中难免会走失权重。以至于在一味地情绪表达中,一些人物的感情走向在叙事的忽视下会产生断裂感。女主在同男主敌视仇恨再到一起生活的这过程中,过于强调情绪而忽视了合理而适当的叙事基础,故事不再是情绪的主干线而成为了情绪的附属。如此一来,本片本就纠缠复杂的情绪更缺少了着地的空间,不免会让人感到不真实和疑惑。
季军:@似水流年
以记者的第三视角(和主线形成人物关系上的互文)进入通过不断设置/打破悬疑点推进叙事,在此过程中第一、第二视角也并非停滞不前,这体现了叙事上的轻盈巧妙,而中段接入大段落顺序回忆却使结构稍显笨拙。但全片的最高级之处在于始终在通过影像温度渲染情感氛围,现实环境的燥热(风扇、蝉鸣、高曝光度)如同人物麻木外表下内心隐秘处的伪装,回忆中的潮湿(雨季、阴霾、低曝光度)映衬着温吞节奏下暗涌的情绪,这种温度反差的对比最终指向本片主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恨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种恨又会不会随时间流逝而产生质变。
其他团员:
@嗨圖拉
加奈子说出的这句“我们 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值得咀嚼 被不幸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 是为纠葛 这电影就像是剥洋葱 跟随记者的一步步探秘 一层层剥离的都不是滋味
@第七大陸
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在影片里,折磨着他们的是那走不出去的记忆迷宫,是那抹平不了的残酷伤痕,是那不断经历不幸的不甘心。两个人多年后又在命运线条中重新开始了拉扯,那一段没有目的的行走,一前一后,从歇斯底里到默默接受再到心意转变,在“加奈子”和记者的叙述中冷冰冰的呈现。记忆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互相对应,女人的犹豫和不甘,男人的沉默和愧疚,情绪虽然饱满,但转变却突然,吉田修一的文字也许更细腻,更能勾勒出全景的心路历程。为记者安排了最后一场与妻子和解的戏码,添了温情但没有必要,那也是一场斗争,两位前棒球手,一位还在努力追寻,另一位却莫名其妙轻易的便分出了胜负。
@晚不弯
非常煎熬的观影体验,数度被剧中人物的状态搞到崩溃。上一次让我产生类似感受的日本电影是《光》,同样出自大森立嗣的手笔。吉田修一非常热衷于描写极端情境下的人物,但是这种破碎的人生并没有被影像合适地呈现。非常重要的闪回戏没有打造出情感通路,而内外部叙事者的矛盾最后也被潦草地解决或搁置。在聒噪的叙事杂音里,人物的疯狂与疲惫始终都与观众有一层隔阂,只有那粗暴的性爱,汹涌地没过孱弱的想象与阐述,以至于成为阒静的溪流。终于在山谷中,与伤痛的过往彻底融为一体。
@丧面人
这部电影对于人类关系的探讨真是有趣,本片里的三个家庭(男女主,记者和妻子,母亲和儿子),本应毫无关系,却又处处对照:电视新闻正在播放母亲杀死儿子的案件进程,榻榻米上的男女主并不理会地做爱,于是他们的性爱就和“罪孽”联系在一起,随着情节发展,果真伴随着罪孽;和妻子处在离婚边缘的记者婚内强奸失败,吼了一声“我们不是夫妇吗”,同样是性爱,男女主的开始只要真木阳子的一句“做吧”;临近结尾,记者和妻子和解,二人拥抱在一起,男女主也在和解,但他们的方式是分开。“我们在一起不是为了幸福”,所以二人终究为了幸福而分开。男女主第二次性爱时,一个潮水的叠化剪辑已经把后文的纠缠不清全部暗示出来,相似镜头还有阳光下舞动的灰尘,它们相互碰撞然后远离,正如二人之间的分寸感。后半段揭示回忆的时候,二人的站位从前后景逐渐变成处在画面两端,分手之前二人身体靠在一起,但脸庞的朝向相反,也预示了分离的结局。虽然整部电影节奏非常慢,但这种不断设置的细节足够吸引我看下去。只是不太满意男主和女主再次相遇的描述,感觉做的太粗糙,和其他地方的细腻格格不入。
@津五渡
他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他们是为了应对不幸,那曾经一念之间造成的不可逆的不幸。是爱情吗?是怜悯吗?是同情吗?是双向的斯德哥尔摩吗?也许都有吧,面对结尾的灵魂拷问,影片戛然而止,似乎有对男主的同情,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把问题抛给观众,会有一种震撼感。两个小时“沉闷”的剧情,层层扒开,会有一种浸入,体会到男女主的煎熬和理不清的爱意,这就是导演的功力。真木阳子也奉献了有层次的表演,崩溃到释然都诠释得恰到好处,再见溪谷,回味悠长。
@水原吸管
柏拉图说人们寻求自己缺失的另一半,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但若是不相合的另一半,才能永远相伴。加奈子和尾崎的关系在施与虐的追逐之间,他们之间究竟是相合的吗?像是一条细细的线,外人不易察觉,但一拉紧变得很锋利。最后她离去,“奸”字一旦在女人的人生出现,此后她的人生注定是歪斜的,这是施与虐的延长,而不是走出伤痛(吉田修一的小说中更完善地描写受害人的心理状态)。
@超大型巨人
吉田修一出发点总是与社会案件和人性中不可承受之重脱离不了关系,这次除了固然如此之外,采用一种类似"借刀杀人"般借由一场社会案件中步步将另外一件往事的真相抽丝剥茧般揭开谜底,进而转变成由"受害者支配着加害者"的斯德哥尔摩式虐恋。节奏的缓慢铺垫不是问题,而是如此毁三观的内核足以隔绝部分观众,但呈现的结果也毫无矫揉造作的感觉,最后尾崎那茫然无措的神情似乎也看穿了内在偌大的孤独感。
@西卡里奥
笨拙的闪回设计揭出了故事本身的无能无趣,全片只能被演员的情绪撑着劲,撑到最后导演终又用一个匠气满满的结尾把自己彻底打回了平庸的原型。
@杨小槑
结构上,双叙事线的比对与交汇情节的设计颇为有趣,幕间进展纠葛的清晰程度倒是没有像主旨“爱与恨纠缠一团”那样剪不断,理还乱。导演选择了极度平静的态度来处理这段晦涩往事,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尾崎这个角色保持着贯穿终始的死水脸。至于每个悬念都由记者的女同事来突破这一点上来看,她一定有些不值一提的小长处。
@天涯弦歌
越来越多的新世纪日本导演选择凝滞的镜头与简洁的构图来建立所谓的风格,可实际上不少导演从未曾真正思考过如何借助这种选择来辅助镜头美学及电影意义的建构。镜头的“动韵”被放弃无可厚非,但画面的“气韵”是否应该得到保留?真不知若小津看到这样的电影,会作何感想。
@Jinyu Peng
除了觉得两条故事线有些散乱 人物情感的表达都不错 但是叙事节奏无法引人入胜 我永远无法原谅你 你也不会原谅你自己 我们在一起不是为了幸福 也不是为了折磨 而是为了原谅 再见溪谷 再见代表我的和解
@路有冻死宇
非典型的救赎之旅,创作者力图追问对过往释怀的答案,是竭尽全力地抹除伤疤,还是让那段特定的记忆混杂在其他事件中不那么显眼?面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完全不受侵扰显然是无稽之谈,但我们可以反客为主,最大限度地主宰自己的余生。加奈子(水谷夏美)便充分地践行了这一人物逻辑,她是三个主要人物中最落到实处的一位,从自弃、畸变到放下执念,她的每一次心理转变都牵动着观众的神经。而尾崎俊介和记者渡边多少都有些空泛,尤其是服务于渡边探案视角的悬念设置,完全没有解码快感就不用那么刻意地营造氛围嘛。相比加奈子他们更像两种直男符号,境遇雷同的相惜在我看来略显刻板,最后的“灵魂拷问”也显得十分泄气,面对每一种错位的人生观众都会思考它的源起,那么直白地表露也与全片追求的克制不太相符呀。
@blgseven
看完真的觉得好丧哦。看到真木阳子头发湿漉漉,披着毛巾从浴室出来的样子,像一只湿漉漉的小猫,被一起生活过、温存过的男人打倒在地板上…眼泪夺眶而出。好像人生就会一直这样灰色下去。 彩虹不是你的。糖不是你的。甜蜜也不是你的。犯错的人不会得到救赎,被伤害的人就是永远被伤害了。“我们不是为了幸福才在一起的”。所以,有的人就是会永远不幸是吗。是的。这是个没有疑问的答案。”
@大梦想环游世界
从开头两人的性行为到中段,都是一种机械和发泄的行为,而性本身带有享受之意,因此这样的交姌带有的矛盾性暗示着整部影片的情感层面。有时候不怕一错到底,就怕良心发现。恨与爱共存渐渐融合,可到底是爱至胜,而这会令可恨更强烈(加杂了对自己的恨)。整部影片是细腻的讲述,一如日系电影的清新之风,将生活与对生活的愤怒和无奈暗藏于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切都是如此淡然,直至最后的爆发都是极其平静。很喜欢片中几处空镜,橙红色光束下浮起的尘,深蓝色潺潺的流水,像是生活下微不足道的我们不管背负着什么都要也都正活着并不断向前的奔涌的样子。长镜头的流动感也使得影片的慢节奏更加舒适。但音乐的多出突兀让人难以忍受,尤其女高音部分,虽然平淡自不必说,可是这个类型,本身剧情就容易被识破,再来缺少突破口的情感爆发终究是个遗憾。
@Minty
尾崎永远一副热得要死的样子,脖子上汗水涔涔闪闪发光,短袖被打湿,袖子高高挽起到肩膀。他的体热,远比那个佛罗里达的夏夜更隐秘,更缠绵。结尾,他终于找到了一处阴凉的溪畔,不过“要是早一点来就好了”。“一边害怕着对方,又要一起生活,我实在无法理解”,看完难免会发出小林这般感慨。所幸还有一位普普通通的旁观者——记者渡边可供观众依附:老男人望向球场上的少年,想的大抵只是当年风光;人们之所以在一起,也大多是向着幸福。当感情的漫漫长夜降临,不妨暂时放下幸福与否这唯一准则。或许当年甜腻的誓言下,也藏着觉悟。
@下落不明
那么静又那么美…在给自己造成困境的人身上寻找解脱这件事情 本身就是无解的死循环 开头看似隔绝在外的表象 也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 看似是旁观者 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所以每个人都好拧巴 有n处镜头都可以看做结尾 但是并没有 结尾偏偏变成了一个略俗套的感觉 怎么选呢? 没有人知道 桥上的真木阳子真灵气~
@鱼剑
以悬疑元素为引子,展现了一对畸形的虐恋关系,施虐者和受虐者都被困于创伤的经历,最终形成了一种的共生状态,两者的关系也在发生流动的变化,受虐者最终反倒成为了精神上的“施虐者”,最后记者的疑问似乎成为了对这种关系的终极质问。
@璐璐
另类虐恋。不知道改编的算不算成功,但起码能看出故事是吉田修一写的。导演具备用男女主两人之间距离的变化来说明他们关系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景别、角度、场景的选择和演员的站位。开放式结局也把开头出现的悬疑感保持到了最后一秒。不过在实现这一想法的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感觉自己在持续的被拖拽过程中对电影渐渐失去了兴趣,插叙效果也较差,观感比较一般。不管怎样节奏对于一个具有悬疑色彩的故事而言还是很重要的。
@明天叫不夏Baby
更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利用记者的视角探索案件的边界,追溯往事,在主角转身后响起的音乐,在对峙/冲突的混乱中手持镜头,摄入一种入侵日常生活的危机感。而在后半段却故事回到两个人,氛围松弛下来,仅仅凭着讲故事的冲动进行下去就更加索然无味了。
@Concerto43
电影中男人的天性被赎罪之心逼到角落,变成几可不闻的低音部分,女人刀尖上的舞蹈才变得华丽起来。我们看到女人的反制,恰恰是“性”这把利刃,一面索求一面降伏,它似乎在时时提示男人因性获罪,而且是一种原罪。大森立嗣的镜头用节奏和色温营造“低气压”效果,树欲静而风不止,像是总有雷声挣扎出来。男人溪谷边的茫然倒不像是解脱,这场欲与罚的漫长拉锯两个人身心俱疲。所以那个开放的结尾并不以谅解作结,只能让旁观者心有戚戚。
交流团评分:6.2
-
莎士比亚娃娃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22:44:07
-
粉粿症候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22:39:04
-
青年路小魁 转发了这篇日记
大家写得太好啦,准备这就下单两本影评集补课!已经认真在写了,下次还要更努力才行。一周一部日影,希望我们都能靠这个为期一年的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
2019-02-16 2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