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ictor Hugo
一、上帝的文字
在雨果的作品中,他总是要花费很大的篇幅,引入一些看似与情节无关、冗长、甚至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涉及了法律、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建筑、绘画、音乐、宗教、语言、航海、心理学等等,其覆盖面即广又深。这导致,我能读懂雨果小说的情节,却不能读完整部作品,除了《笑面人》。
从资深的文论家角度,《笑面人》称不上雨果最杰出的作品;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才是小说的噱头,格温普兰与蒂的离奇曲折的生世、悲凉凄美的爱情成为这部小说人们谈论的重点。但我却不一样,我更喜欢小说中极力展现的真实。
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忽略了雨果在《笑面人》中费尽心思为我们重现的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欧洲大陆。这个大陆的空间,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还有与之同存的自然界。曾经有人评价雨果,“对人群望久了,他便能看见灵魂,对天地万物望久了,他便能看见上帝。”这个评价不假,因为,从雨果的文字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所看见的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
幸于交通的便利,我们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所花费的时间却得到无限缩短。我们一生中,可以亲自感受到各地独有气候,酷寒的南北极、炎热的赤道、温和宜人欧洲大陆。幸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很多人都间接目睹了飓风、龙卷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的灾难性奇景。这些使得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与需求也改变了,大多数的我们将阅读转向具象地体验和视频音响。我也曾经认为,三维立体就是最真实的作品,具象地呈现了上帝运作中的世界。
可是,我发现渐渐地我仍旧无处可循造物者的踪迹。直到接触到雨果的作品后,我察觉到造物者就若影若现于雨果的文字间。雨果文字的巨大信息量流露出,他不仅熟知人之思想的千丝万缕、意识漂流的方向,还理解海的喜恶、风的哭诉、建筑物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风、木、水、火、土都会变得像人一样易于理解,而且每一处都充盈着悲悯之情。
需要强调的是,雨果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并不是简单地遵从自己的主观情绪,他还严格地尊重客观事实。我可以举一下几个例子说明:
如,你可否发现,只有当我们身在平原之地时,才可以说“夜幕降临”,而在凹凸之地应该说“夜升起来了”。《笑面人》(P47.L7):“黑暗应该从地面上升的。那时在悬崖脚下已经是黑沉沉一片,可是悬崖顶上仍然有亮光。”
又如,在人类的气候史中,世界曾于14世纪卷入了小冰河期,冬天变得异常艰苦,使得难以冰冻的泰晤士河冻结了。《笑面人》P46.L11:“马车在冰冻的河上行驶,市集在河上举行,还扎了帐篷,演出斗熊和斗牛的节目,并且在冰上烤了一整只牛。”
更有细微处,P65.L23:“锚链的每一个环有一半是空心的。”
归为一点,雨果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是秉着“把对象描写清楚”的原则。这种清楚,不局限于肉眼看见的真实,还有社会政治、自然规律、文化、心理、情愫等看不见的真实。
雨果将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结合起来,并用洗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文字色彩斑斓、壮阔浑厚、立体真实、意义丰富、充满了,除了科学的限制外,它们超越了个体、性别、民族,清楚得就像是他借了上帝的视网膜来观察世界的。
二、神来之笔——《在海上的比斯开船》(《笑面人》第二卷)
该卷分为十八章,精彩绝伦地描写了在暴风雪中,人与大海的殊死斗争。不仅视角独到、情节巧妙曲折,而且文字描述精准、深刻,以至于你会猜疑,那些关于风暴的灾难片,是否都以这章为最初蓝本的。
文字的精准,既有科学知识的正确,又有现象描写的准确。
如,第一章<超人力的自然规律>:雨果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暴风雪的误会,那隐藏在暴风雪中的强大推动力,并不是来势汹汹的风、浪,而是看不见的磁力。只有磁力才是流动的,而风、浪只是被推动着。他详尽地向我们解释了磁力作用于地球的影响,如海浪、洋流以及极光。在《笑面人》中,暴风雪不仅是一种气候现象,雨果还赋予它角色,一位冷酷的刽子手。雨果总是力求描述清楚一个角色的来龙去脉。
又如第三章<不安的人们在不安的海上>: "从浪头泡沫的间隔来看,海的外表好像是黏糊糊的;从黄昏的微明中来看波浪,波浪好像胆汁似的黄绿色的一大片。"如果你不曾近距离观察海,你不会相信,海浪会使某些海域看起来粘糊糊的、甚至像胆汁。
而文字的深刻,则更让人惊赞。
如,第二章<把船上的人物描写清楚>:写到船上的博士“他的眉毛是强盗的眉毛,他的眼睛是主教的眼睛......他身上明显地有着基督徒的特征,可是也渗杂着土耳其的定命论。”从这句描述中,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平面的脸孔,而是一个立体的人格,甚至他的过去、未来都在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
又如,第七章<超凡的恐怖>:“在黑夜与黑暗之间,必须加以区别。黑夜是绝对的,黑暗却是复杂的。语法就是逻辑,在法文里,语法不容许黑暗一词属单数。黑夜是单一的,黑暗却是众多的。”
从小说的虚构性来说,你会认为这些多余吗?
在我看来,小说的虚构性重在情节,而非小说的取材。就如舞台剧:不管你舞台上的人物有多抽象,甚至放上木偶,但是台上的场景布置和情绪却是真实的,狂怒的海、冷酷的夜、忐忑不安的心。真实地再现世界的小说,才是自然可贵的。这才是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所产生最强烈的共鸣。
在雨果的作品中,他总是要花费很大的篇幅,引入一些看似与情节无关、冗长、甚至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涉及了法律、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建筑、绘画、音乐、宗教、语言、航海、心理学等等,其覆盖面即广又深。这导致,我能读懂雨果小说的情节,却不能读完整部作品,除了《笑面人》。
从资深的文论家角度,《笑面人》称不上雨果最杰出的作品;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才是小说的噱头,格温普兰与蒂的离奇曲折的生世、悲凉凄美的爱情成为这部小说人们谈论的重点。但我却不一样,我更喜欢小说中极力展现的真实。
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忽略了雨果在《笑面人》中费尽心思为我们重现的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欧洲大陆。这个大陆的空间,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还有与之同存的自然界。曾经有人评价雨果,“对人群望久了,他便能看见灵魂,对天地万物望久了,他便能看见上帝。”这个评价不假,因为,从雨果的文字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所看见的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
幸于交通的便利,我们的空间得到无限延伸,所花费的时间却得到无限缩短。我们一生中,可以亲自感受到各地独有气候,酷寒的南北极、炎热的赤道、温和宜人欧洲大陆。幸于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感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很多人都间接目睹了飓风、龙卷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的灾难性奇景。这些使得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与需求也改变了,大多数的我们将阅读转向具象地体验和视频音响。我也曾经认为,三维立体就是最真实的作品,具象地呈现了上帝运作中的世界。
可是,我发现渐渐地我仍旧无处可循造物者的踪迹。直到接触到雨果的作品后,我察觉到造物者就若影若现于雨果的文字间。雨果文字的巨大信息量流露出,他不仅熟知人之思想的千丝万缕、意识漂流的方向,还理解海的喜恶、风的哭诉、建筑物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风、木、水、火、土都会变得像人一样易于理解,而且每一处都充盈着悲悯之情。
需要强调的是,雨果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并不是简单地遵从自己的主观情绪,他还严格地尊重客观事实。我可以举一下几个例子说明:
如,你可否发现,只有当我们身在平原之地时,才可以说“夜幕降临”,而在凹凸之地应该说“夜升起来了”。《笑面人》(P47.L7):“黑暗应该从地面上升的。那时在悬崖脚下已经是黑沉沉一片,可是悬崖顶上仍然有亮光。”
又如,在人类的气候史中,世界曾于14世纪卷入了小冰河期,冬天变得异常艰苦,使得难以冰冻的泰晤士河冻结了。《笑面人》P46.L11:“马车在冰冻的河上行驶,市集在河上举行,还扎了帐篷,演出斗熊和斗牛的节目,并且在冰上烤了一整只牛。”
更有细微处,P65.L23:“锚链的每一个环有一半是空心的。”
归为一点,雨果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是秉着“把对象描写清楚”的原则。这种清楚,不局限于肉眼看见的真实,还有社会政治、自然规律、文化、心理、情愫等看不见的真实。
雨果将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结合起来,并用洗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文字色彩斑斓、壮阔浑厚、立体真实、意义丰富、充满了,除了科学的限制外,它们超越了个体、性别、民族,清楚得就像是他借了上帝的视网膜来观察世界的。
二、神来之笔——《在海上的比斯开船》(《笑面人》第二卷)
该卷分为十八章,精彩绝伦地描写了在暴风雪中,人与大海的殊死斗争。不仅视角独到、情节巧妙曲折,而且文字描述精准、深刻,以至于你会猜疑,那些关于风暴的灾难片,是否都以这章为最初蓝本的。
文字的精准,既有科学知识的正确,又有现象描写的准确。
如,第一章<超人力的自然规律>:雨果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暴风雪的误会,那隐藏在暴风雪中的强大推动力,并不是来势汹汹的风、浪,而是看不见的磁力。只有磁力才是流动的,而风、浪只是被推动着。他详尽地向我们解释了磁力作用于地球的影响,如海浪、洋流以及极光。在《笑面人》中,暴风雪不仅是一种气候现象,雨果还赋予它角色,一位冷酷的刽子手。雨果总是力求描述清楚一个角色的来龙去脉。
又如第三章<不安的人们在不安的海上>: "从浪头泡沫的间隔来看,海的外表好像是黏糊糊的;从黄昏的微明中来看波浪,波浪好像胆汁似的黄绿色的一大片。"如果你不曾近距离观察海,你不会相信,海浪会使某些海域看起来粘糊糊的、甚至像胆汁。
而文字的深刻,则更让人惊赞。
如,第二章<把船上的人物描写清楚>:写到船上的博士“他的眉毛是强盗的眉毛,他的眼睛是主教的眼睛......他身上明显地有着基督徒的特征,可是也渗杂着土耳其的定命论。”从这句描述中,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平面的脸孔,而是一个立体的人格,甚至他的过去、未来都在你的脑海中隐约浮现。
又如,第七章<超凡的恐怖>:“在黑夜与黑暗之间,必须加以区别。黑夜是绝对的,黑暗却是复杂的。语法就是逻辑,在法文里,语法不容许黑暗一词属单数。黑夜是单一的,黑暗却是众多的。”
从小说的虚构性来说,你会认为这些多余吗?
在我看来,小说的虚构性重在情节,而非小说的取材。就如舞台剧:不管你舞台上的人物有多抽象,甚至放上木偶,但是台上的场景布置和情绪却是真实的,狂怒的海、冷酷的夜、忐忑不安的心。真实地再现世界的小说,才是自然可贵的。这才是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所产生最强烈的共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