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燃尽,不见人生,此片一出再无韩寒!
在华语电影的中,能直接给作品挂上署名的导演,分两种。
要么造诣颇高,属于能hold住各种大制作的宗师级,比如李安;
要么特立独行,属于借凡人视角记录时代的独醒者,比如贾樟柯。
当然,也有毕志飞那种,本人比作品还出名的极端反例。
但,有一位导演却能跳出作者电影的常规概念,在每一部作品中,狠狠盖上自己的大名——
韩寒。

虽然他此前的作品,总被人诟病金句堆砌,剧情和人物浮于表面。
可只要那些吊儿郎当,一开口就总想犯贫的“贱骨头”出场时。
不少人立马能脱口而出:
韩寒来了。
《飞驰人生》

首先,影片的故事设定很韩寒。
赛车手张弛(沈腾 饰),人到中年却因违规飙车被禁赛5年。

如今,禁赛期限已到,张弛收了炒饭摊子,决定重返车坛。
考驾照,拉队友,骗投资。
已经一无所有的张弛,放不下架子,更放不下重回赛场的梦想。
于是他在复出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被现实“打脸”。

这种一装逼就立马消解的反差笑点,自韩寒执导以来,一直被沿用至今。
另外,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
虽说韩寒电影的主角,从小镇青年转换成了中年车手。

但几部电影刚好呼应了韩寒的人生经历,看起来他的作者属性并没丢。
其次,金句频出的风格很韩寒。
读过韩寒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他作品里的金句,大多都是毒鸡汤。
在这部电影中,同理:
“道歉算了,赔礼就行了。”
“顺境时侯的友谊,不那么坚固。”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
毒鸡汤的终极奥义,就是一语戳破现实的残酷。

这种直接嘲讽世俗的态度,也是韩寒作为创作者的一大魅力。
杀姐知道,读到这,你一定会想。
我怕不是读了篇假推送?这标题和内容严重不符啊。
嗯,货不对板。
这也是杀姐看完《飞驰人生》最强烈的感受。
影片前半段,在讲张弛重返车坛遭遇的种种逆境。
后半段,说的是张弛参加拉力赛的实况对决。
前面笑料堆砌,与结尾处热血励志的风格割裂,先按下不表。
主人公张弛这个人物,其实是构建失败的。
在拉力赛之前的剧情中,我们能找出为塑造主角3个方向上的尝试。
1.心有牵挂的父亲
已经拿过赛车五连冠的张弛,为了给养子解决学区和户口问题,参与飙车被设局陷害。
影片从开片的激励事件里,就设置了主人公的情感重心。
如果把跟养子的情感,作为矛盾升级点,引出最后的比赛,这才顺理成章。

片中,孩子叫张飞,父亲叫张弛。
杀姐本以为,这个与片名直接呼应的设计,决定了影片讲父子关系的主题。
然而,这条线从张弛准备考驾照开始,就完全断了。
2.跟不上时代的车手
在张弛与林臻东(黄景瑜 饰)初次会面时,林臻东提到张弛的车技已经过时了。
这个赛车时代,是属于林臻东这一代年轻人的。

韩寒本来就是国内顶级的赛车手,从这个角度切入,至少不会露怯。
但剧情并没朝这个方向努力,只是敷衍的抛了几个名词,就完美的避开了英雄落寞的最佳呈现方式。
3.心有不甘的奇才
老实说,这其实是剧情一直想要坚持的人物塑造方向。
可惜,只能想想。
张弛想要回到赛场,不停向身边的人吹嘘自己当年的实力,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在说:
“不是非得赢,我只是不想输。”

但张弛真正的实力,已经被前半段制造笑点的“打脸”模式,消解掉太多。
最要命的是,张弛在赛前甚至直接表明了放弃比赛的想法。
那最终为梦想一跃而下的动机,又是从何而来?
人物塑造全面塌陷,所谓人生也就无从谈起。
必须承认《飞驰人生》最后的赛车戏,拍的确实热血。
无奈热血燃尽之余,主角的人生却苍白无力。

有的人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
前面不是说人物不饱满,本就是韩寒电影的通病,那所谓“再无韩寒”又从何说起?
仔细想想,刚刚提到3个方向上的尝试,是否就是运动竞技类型片通常采用的套路?
对,韩寒在电影创作中已经产生了惰性。
东拼西凑一点别人的东西,就直接来春节档割韭菜了。
翻翻韩寒此前的两部电影,先不说影片质量究竟如何。
《后会无期》中的浩汉和江河,在一段放纵自由的旅途后回归平凡。

《乘风破浪》中的小镇青年,即使结婚生子也磨灭不掉赤子之心。

韩寒电影看似玩世不恭,但片中的主角只是不想索然无味的渡过这一生。
反观《飞驰人生》。
主角张弛的目的没变,只可惜实现理想的过程变成了——
给别人送礼,上节目搏同情,找大哥卖笑。

所有对抗世界的锋利棱角,全都变成了圆滑油腻的妥协。
从前,提到韩寒的名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叛逆少年、直言不讳、离经叛道......
谁曾想,从前那个一张口就敢藐视一切的少年,也会老去。
在委曲求全中,寻求机会纵身一跃......
最终,化身为泯然众人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