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边界:评许知远
接下来的很多文字,无论怎样谋划措辞都容易尴尬,这也是本文要说的内容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算是对《时代的稻草人》这本书和《十三邀》这个访谈节目的一些观后感吧,书的作者和节目的访谈发起者是同一个人——许知远。
许知远的身份是一名作家、媒体人,这个说法是相对比较严谨的,并非泛泛而论。除了前面列出的,他写了多本书,还是媒体主笔、专栏作者,“单向街图书馆”的发起人之一,也参与策划了《单读》系列丛书(这个系列的杂志书我也读了大约八九本,感受一并合在后面)。但是最为人所知的也是造成他被许多人贴上负面标签的动因正是《十三邀》这个访谈节目。

我们先从标签开始说起,之所以前面罗嗦几句介绍许知远,也是不想他被这些标签所覆盖掉基本的身份。虽然我不是特别认同他的某些观点,但相对而言我认为他面对舆论的困顿更多的来自他表达方式。我也不想称道他的固执,我并非要塑造一个与众人背道而驰的保持冷静的小众的人的形象。在看了《十三邀》之后,我只是惋惜他的这种仓促的尝试,以及并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达成这种尝试的无奈。
许知远被贴的最多的标签是“令人尴尬的公知”,尤其是现在这个语境下“公知”除了调侃之外甚至带有一丝严肃的不认同了,那么他表达的东西究竟如何?《十三邀》这个节目是每期访谈一个人,由许知远跟对方对话,探讨的话题可能很跳跃也很带有双方的特点,其中他跟马东和李诞的访谈特别有代表性。
那两期对话各位可以自己搜了看,内容都比较长我若摘录只言片语无助于帮助读者去理解那些略显空洞和晦涩的语言,甚至会误导。共性的地方是许知远相对有些主观的语言引导马东和李诞来评价当下,总体都是描述他的框架之下的现在的人和舆论,然后评价。马东和李诞在谈话中和他们自己的节目中完全不同,他们分别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了各自为什么要做后来正在做的节目或者生意成功的过程,感触和初衷,他们是从做节目的角色中跳出来的,同时面对镜头有良好的适应公众人物或创业者的形象,有自谦、自黑和坦然的自省以及老练的狡黠和成熟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越来越是许知远的自说自话和马东以及李诞的应对自如,马东和李诞就像是渡过了河流到达对岸的人,他们知道渡河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上岸后他们能从容拧干身上的湿衣服,然后面对另一侧河岸上许知远对湿身的质疑。
许知远似乎执着于对当前时代的不认可,而马东和李诞则是先把自己面对大众放低,然后去带有一点开导的俯视队面的许知远。我不认为马东和李诞的观点有什么不妥,同时我也认为许知远更多的是单纯而理想化的面对自我和社会,这种态度很宝贵,比他因此所产生的观点和言辞表达要重要的多,这是我想说他值得被容忍的地方,你可以忽略这个人,不过留有这种人挺好,他不一定充分思辨,甚至带有一些任性,这种声音是社会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的一种可能性。

当大众开始左右舆论,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这个没门槛的东西开始集体反智,他们作为客户的作用就是不仅仅他们的声音淹没了真相,而且要求媒介去代替他们发声。很多的互联网媒体实际上商业的成功正是要借助这种反智倾向并迎合,这对于一个生意来说没有错,娱乐节目和通俗媒体似乎不该为消费者的愚蠢背锅,策划这样节目和媒体的人其实很聪明,他们的选择在实用程度上是顺应市场并利用这种规律。
如果要坚持立场是一个跳脱出这种层面的选择,无关乎是否聪明,只关乎立场本身。这也是备受争议的作家许知远(他做的《十三邀》也是如此)这类人的纠结和拧巴的地方,知识分子只能独善其身,他们的语境都消失了,当他要借助任何可以形成影响的舆论发声,他们就必须去舆论中呈现他的所在,但是被吞没的舆论中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这就如同在一群聒噪的鸭群中去说鸭群聒噪,是没有一个客体来作为对照的,也是没有结果的。
因为在形式上对其他人来说,许知远容易陷入到一个困境:大家不喜欢被人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评价和指出缺陷。大众只肯臣服于强权或者愚弄,却很难理解和臣服于智慧,因为可以把强权作为自我要求,却无法把智慧作为集体的标准。智慧本身是很狭义的,只对个体有影响但没有普世的可行性。一种智慧即使是对的,也无法作为群体的选择,群体只能被影响和驱使,或者被本能驱使。

还有一种困境则是“政治正确”的极端化,大众要的所谓政治正确,诸多禁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一种朴素的,没有思辨能力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对立面是“自省”。“政治正确“本来是包含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在其中的,例如不歧视;但是在互联网人人发声的语境下,人文关怀已经退居次席了,群体的暴力成为主流。这其中人和人的差异被要求过分的“尊重”,也就是不能辨析,只能认可,直能“平等”。有时候评价的姿势不对会被认为是一种“恶”,而不是一种调侃一下就可以过去的无心过失。
而“自省”是知识分子的一贯冲动,是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一道栅栏。这种冲动过于冲动,已经冲出了独善其身的追求,当他们试图去宣扬“自省”,但是没有什么好手段的情况下,表达会显得教条、死板。这就是为什么《十三邀》这个访谈类节目中许知远的表达有些无力且难以自洽。他缺乏的是一种“自谦”、“自黑”和“知道以后依然入市”的包装,而过于沉浸在自负之中。我不认为自负是一种缺点,但它会影响沟通和表达的效果。许知远实际上很难影响他人,但这样单纯的人却可以比较好的保存自己的想法不被影响。
许知远也许给我们很多人提了个醒——也许你可以在理智的方面独善其身,一旦你试图通过沟通与外部建立某种联系,理智并不绝对导致正确这一问题就会产生失控,所以理智的边界只能划在自身这里。
-
破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4 10:23:59
-
Dais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7 12:03:10
-
亲手自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6 08:47:26
-
夏季台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19 12:35:16
-
Ja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30 23:23:11
-
豆友68333792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1 20:59:52
-
所象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9 20:53:01
-
花间一壶酒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7 13:53:34
-
有才的微薄之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2 21:40:1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1 22:40:53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1 21:02:25
-
Ozz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1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