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康赫是最近对我启发很大的人,对文学,戏剧,影像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勇敢而自信的跨媒介创作,国内为数不多的影像探索者。对比吴文光老师强调身体触觉,个人体验和私人记忆,一种经验主义式的教学方式,我觉得康赫更值得学习,老是被别人看出来是美院毕业的是件很尴尬的事,美院系创作的雷同,思维逻辑方式的相似都是最大的局限。马良老师真的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大二的时候对我说"他想创作的是无论是外国人和中国人看了都不知道是什么人,哪里创作出来的作品"。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用各种风格和媒材工作,本土的和进口的,只是选择对他们最合适的。如果他们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不论他们用什么风格或技术,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艺术,他们的艺术是否是“中国的”或“西方的”,不再是个问题。固守“中国人的特性”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你有意加上中国特征,倒显得你是个二流艺术家,没有真正的创造性,很多中国艺术家喜欢在他们的作品里加上一些传统要素,用来充当自己的创造。这只能骗骗那些不懂艺术的人,关键是要成为真实的自己,无论你创作什么,你都是中国人。在西方,任何人看你作品时,都会感到这一点 艺术中的理论如同一连串的有色镜,我们手持着有色镜去看现实,不会看到我们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它们模糊了许多东西,以至无法看清整幅画卷。 2019.2.8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