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看展 | 尖叫吧色彩~
一年半前,德国8系列展在北京,我第一次看卡塔琳娜·格罗斯女士的作品,那次是和她的老师戈特哈德·格劳伯纳的作品隔空对话,但是是架上,看了不过瘾,我知道没有空间可以挡得住卡塔琳娜,翻看当时的笔记,我说我期待看到更炸裂的色彩空间。这个期待,这回在上海K11 art 1500平米的空间中得到了满足——【呢喃的泥土】,呢喃说的太过温柔,可能是翻译不准,恣意的色彩使泥土获得了生命力倒是真的。



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现在亦任教于此的卡塔琳娜,受到老师“色彩空间体”的理念影响,以喷枪为笔,空间为布,将绘画做了逆向的实验,画布上的绘画本身就是空间的假象和诡计,而将我们习以为常以致视而不见的空间用色彩“包裹”,统一在一个丰富的色彩谱系之中,让人们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的可能性,反而有了一种平面化的强调与重塑。
譬如第一个空间《地下》,不止是因为美术馆在K11的地下,更是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泥土收集于上海本地,既是构成这个繁华都会的不起眼物品,又是很容易被视作垃圾的地下状态物,而色彩,拯救了它们。当然,也有观众感觉被挑衅甚至被激怒(主要因为票价),但我觉得这恰恰很讽刺,人们从来不想花钱看繁华的背后,更喜欢看亮丽的假象。





转过去,是泡沫塑料雕塑《ghost》,这件作品和之前的《地下》一样,我想最为精彩的部分,应该都在过程之中,如羚羊谷一样的肌理,像是自然力或者冥冥之力所为,缓慢不易察觉但强烈不容辩驳。


《丝绸工作室》是印在丝绸上的柏林工作室的场景,丝绸自然是中国的表征,是材料和图像将时空联结在了一起。
然后“进入”的作品,是《腹中》,连绵蜿蜒,从天花到地面,巨大的布料包裹住观众(虽然这远不是她尺幅最大的作品),隔离了外在喧闹的环境,或者说观众直接撞进了画家的画布,是另一种奇异的漫游。那天正好是晚饭时分,只有我一个观众,人在这样的空间中会逐渐兴奋起来,那是一种在过于秩序的魔都世界中久违的释放。








最后一部分《陈列室》也很精彩,是较浅颜色覆盖的寻常客厅,书架、沙发、茶几、绿植平常无奇,虽然很容易被忽视,但这种忽视恰恰是一种和K11商业空间的接驳,是让你逐渐从异想世界回归现实的准备。

回到商场里,刚才的一切,像是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刚刚带你看过色彩斑斓的世界,重新浮出海面。
📍上海chi K11美术馆
20181110-20190224
-
Loreley 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7 14:16:13
-
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6 15:05:55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6 14:43:52
-
万林家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6 1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