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岛》的三个版本
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点看到一本特定的书,是要狠狠影响这个人的一生的。
《丁丁历险记》对于我就是。
我第一次知道丁丁,就是《黑岛》。

根据60年代第三版描画的中文版
中国少儿出版社选择最先出这本,或许像我一样,对细腻写实画风有偏爱?得亏是这本,如果是这本呢?

四十年代的第二版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黑岛》是埃尔热晚期作品,直到看见2001年的彩色16K的封底,这明明是夹在破耳朵和权杖之间的早期作品啊!画风之跳脱,令我迷惑不解。本来嘛,没有船长和教授的丁丁怎么可能不早呢?
读《永远的丁丁》,才证明了:画画这种事,一个人真的会很累,有一个帮手甚至一个工作室那是必须的。美漫的一众紧身衣英雄们和日漫的满世界满宇宙的长盛不衰,靠画家自己一笔一画地磨,质和量,两头都顾不上。
原来,我喜欢的丁丁,虽是埃尔热的,却更是德 莫尔的。他把《黑岛》变成了令人憧憬的融合了乡村风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欧洲,彼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一个小学生饥渴的眼睛无法抵挡这般美景。
1937年的《黑岛》是什么模样不得而知。1943年的版本一看,确认过眼神,对了,和那些在美洲啊,雪茄啊,破耳朵啊,甚至独角兽,都是非常统一的风格。六十年代的这版《黑岛》,那是红海鲨鱼、绿宝石、卡尔库鲁斯教授才有的风貌。后来我那么喜欢《卡尔库鲁斯案件》就说得通了。《714班机》走得更跳脱那是后话了。
领导负责编故事,构图,描绘主要人物,手下负责搞定其余所有细节,并且这些细节要通过实地取景,实物建模等步骤。丁丁从一种个人创作变成了一个工业流水线产品,或许灵动少了,但精致,一样动人。
八十年代的一个小学生,遇见了六十年代的《黑岛》,从此迷上了丁丁,以后又不断地和不同年代的丁丁各种遇见,画风跳来跳去,人物时隐时现,谁在乎?喜欢依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