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阅读书目(下):读书是一种侵略
1、卡罗利娜·科尔霍宁《芬兰人的噩梦:另类芬兰社交指南》

将这本书列为看过的书目,很是说不过去,因为十分钟就看完了,而且不值得回看,可能这就是厕所文学。这应该是一个芬兰人在社交软件上发布的一些简陋的自创漫画,主要是讲芬兰人的日常生活、性格特征,社交习惯、思维方式等,受到网友欢迎所以才出了书,体量上即一条比较长的长微博。被引入中国后豆瓣上评分人数近4000人,说明它戳中了网络时代某一类人群共同的心坎。网络时代,地球真成村了,可能地球两端的人们也越来越像了。
2、云中书社《诗经今注今译》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这遍看诗三百的感想是,它已经将爱情这个主题写得相当丰满。情诗并不是单指两情相悦的诗歌,诗三百将爱情这一主题的各种变奏都写到了,初恋、暗恋、偷情、结婚、离婚、背叛、淫乱、闺怨、野合、自由恋爱、媒妁之配等,绝不只这些。
这个版本每一首前有不错的导读,介绍主要内容、作者、创作背景,不过也并不一定如书中所说的那么绝对,如此遥远难考的创作,很有可能讲的完全不是学者所说的这个意思,而且本就众说纷纭,并没有一统之论,甚至《诗经》的体例“风”、“雅”、“颂”这三种分法都受到质疑。谁知道呢?《诗经》本来就叫《诗》,据说被孔子编辑以后才变成了《诗经》,本来的面貌,没有一个活人知道。
除了扼要的导读,也有注释和翻译,注释并不太好,不过《诗经》的注释很难写,因为意义本来就不确定,任何注释都只能算是一个版本。本书的翻译刻意地使每句话都长短一致,说实在的,我很反感这种刻意求工的形式,因为工整不只是表面的整齐,内容的匠心是更深层次的追求。当然本书翻译其实也不差,只是我更希望看到有创造性的却卓越的翻译,让翻译本身就是高水平的诗,这才能与原诗相称。
作为一本入门之书,本书是合格的。
3、柏拉图《会饮篇》

这是一篇探讨爱情的哲学书。但是古希腊的学问家柏拉图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用纯粹的理论和抽象的话语来解释这一话题,他写了一个起承转合、精彩纷呈的故事。
故事缘起于一场宴会,也就是书名中的“会饮”,这是古希腊习俗之一,大家一起喝酒,但这一活动又带有神性。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这次会饮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最后一锤定音,将其他人的观点都一一批驳、归纳和升华,将爱情的本质说得最为深刻。但是其他几位嘉宾也都是各种领域的佼佼者,他们都从自身经验和学识出发,说出了对爱、对爱神、对美的独到见解,从精彩程度而言,甚至超过苏格拉底的演讲。尤其是其中一段“宙斯劈人”的神话,令人啧啧称叹。
这些聚集在一起讨论爱的,很遗憾,时代原因,他们都是男人,他们也都没有将崇高的爱归在女性身上,他们基本讨论的都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
不过他们所讨论的爱可不仅是肉欲,苏格拉底或者说本书实际作者柏拉图认为,最高尚的爱是上升到美学高度从而达到认识美的本质。
4、阿乙《鸟,看见我了》
大队长说:你是怎么杀何老二的? 冯伯韬说:就是杀呗,拿菜刀杀。 大队长说:不对。 冯伯韬说:拿斧头剁的。 大队长说:不对。 冯伯韬说:那就是拿棍子敲的。 大队长说:嗯,有点接近了。冯伯韬说:锤子,我拿的是锤子。 大队长说:你拿锤子怎么敲的? 冯伯韬说:我拿锤子敲了他脑门一下,他就倒下了。 大队长说:不对,你再想想。 冯伯韬说:嗯,我趁他不注意,拿锤子敲了他后脑勺一下,他就倒下了。
博尔赫斯曾说:“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
当你在一件事情上表现得犹豫不决时,不妨问自己一个永恒的问题,我还可以活多久呢?
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有时甚至也是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份工作,这符合中国人平稳的饭碗观。为了这个平稳,巴礼柯的父亲从楼顶上跳下来,巴礼柯在追悼会上被通知可以从遥远的乡下回来,顶职当一名老师。
结婚十年后,女人提出离婚,他想了下同意了。他要将不多的家产推让给她,她也要将它们推让给他。他们去民政局办理了手续,又一起走回家里,继续生活。像一个老掉的哥哥和一个老掉的妹妹那样生活。
我大喊肏你妈。肏你妈,我的父亲;肏你妈,我的母亲;肏你妈,我离过婚却仍旧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女人,肏你妈。
一具行尸走肉完全可以躺在有些异味的被窝里,依靠少量的养分和氧气,像珊瑚一般存在着。

声明一下,引用的目的是为了给没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带来一定的感知度。但是小说其实不好引用,因为太长了,截出几句话来,肯定都是断章取义,很容易使人误解。不过,至少小说的语言风格,依然可以借此传达出来一些。
中国“阿”字辈的作家,老前辈有一个叫阿城,中青年有一个叫阿乙。阿乙是最近十年华语作家中的强手,他还很年轻,但是早已开山立寨,拦路劫财。
这本“鸟”作,不过是他第二本小说集,对着满本文字我能看到一个作家挥汗如雨、勃勃写作的场面。阿乙的笔触是生猛的,仿佛就那么写下去,自然就是一篇。但是文字硬扎,如嚼牛肉块,没半点脂肪,筋道。
但阿乙笔下的故事却如他第一本小说集一样,灰。不是北上广的都市阴霾,也不是乡镇泥土路上的滚滚扬尘。这灰,是火山灰。什么意思?灰中藏着火,涌着岩浆,灼热,艳亮,危险。当然,绝望。
《鸟,看见我了》 这个书名似在暗示作者的视角,鸟瞰神州之大地之某个犄角旮旯,鸟瞰那群从鲁迅书中的铁屋子被砸醒,感到了恐慌和不甘却他妈冲不出去的下里巴人。为了这恐慌和不甘,他们杀人:杀别人,杀自己。 为了这恐慌不甘,他们痛苦了一辈子,老了老了跳上火车,却还是乞丐一样兜回来,死心再死人。
你看到一个前现代社会在现代消费文明的冲击下,不伦不类光怪陆离四样不像,你见识了那些对你而言就是一破门槛对他们而言却是柏林墙的惨境困境。鸟看见了大面积的存在原来等同不存在,鸟看见了其实你也是那群不存在中的一员。鸟,看见我了,看见你了。
5、柳杰《美国摩托日记》
她们走开后,我就想:她们应该是摩门教徒吧?这种感觉来自几年前在杨百翰大学读书的朋友。她说,摩门教徒特别乐于助人。她跟我说过自已的经历,虽然这件事都过去好几年了,但我一直没忘。 朋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杨百翰大学商学院学习,想转变身份读MBA,但签证种类变更煞费周章。虽然费劲,但校方相信可以办到,也乐于相助,却没想到麻烦比事先想到的要大得多。经手的学校工作人员最后无功而返,面对我的朋友,居然内疚到掉眼泪。最后,我朋友在香港请了律师协助办理。朋友需要几千美元的现金来证明她的财务能力,但她在国内办的信用卡出了问题,钱拿不出来。她的一个老师二话不说就把几千美元汇进她的户头,连一个借据都不要。 她去香港前,在商学院全体师生的集会上,院长向全体成员提议:“Tao(我朋友的名字)明天要去香港办理签证,我们一起来为她祈祷吧。”于是几百名师生低首闭目,为我朋友祷告。

书名起得吊人胃口,成功地让人联想到切·格瓦拉。这是一本草草写就的书,原型是旅游网站的精华帖子,所以结构上就是类似博文的短文。内容上对不了解美国地理的人不会有作用,只能从风土人情的角度欣赏。作者热情饱满,但文笔差强,最终还是写成了流水账。既无法成为工具书,又无法成为文学书,这有点尴尬。
6、乔良《帝国之弧》
这是迄今为止任何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科书都不曾遇到或解释过的新型经济关系:一方面,美国在扮演黄世仁的角色——用其手中的美元盘剥其他国家(杨白劳);另一方面,美国又同时扮演杨白劳的角色,从其他国家借债度日,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人。这种双向双重的经济角色,是人类经济史上的旷古奇观,因而也造成了一个一切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一现象意味着美国人手中的钱并不都是美国人自己的钱,但全世界的很大一部分财富却实实在在成了美国的财富。美国用借到的钱去投资并购买它转移到别国的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然后促进美国生活的繁荣。
40多年后,日本的岩本沙弓女士首先发现了美元指数周期律,每次上涨32个月,然后进入下跌期,连续两个下跌期,一次下跌65个月。西安的戚燕杰博士用数学模型研究美元指数,也得出了和岩本沙弓的发现非常相似的结论。差不多与此同时,郑州的时寒冰博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也认为这差不多已成为美元走势的一个规律。40年间,美元指数每次长达10年左右的下跌周期结束以后,就会走出一个长达6年左右的上涨周期,这期间美国政府及美联储,会挥动利率这支金融魔杖,让全球经济像坐过山车一样,在先弱势美元后强势美元的浪谷波峰间俯冲跃升,而所有国家的经济命运,就在这种上下颠簸中被死死操控和掌握于代替了上帝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美国人手中,直至每一次虚假繁荣之后,一个个泡沫破裂,各国经济深陷危机之时,就是美国人收获全球财富的季节到来之日。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情况是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3倍还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指出:美国国债已占其GDP的103%。美国前财长承认,美国政府每花1美元,其中就有40美分是借的。包括国债在内,美国公私债务总额已高达55万亿美元,人均负债17.6万美元,家庭平均负债67万美元。而美国年度税收仅约3万亿美元,中等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美元,这说明美国已深陷入不敷出的债务困境。

作者本是军事战略家,但他在研究军事战略的过程中发觉经济和资本似乎才是问题的核心,于是跨行,卒有此书。
洋洋大论,语出惊人,作者的观点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阴谋论”。本书核心观点:美国以美元统治全球——美国掌握了全球印钞权,通过操纵美元的发行量来控制全球经济枯荣,而最终目的是以这笔没本钱的买卖,买进卖出,循环往复,形成金融殖民;美国发动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就是对这一目的的辅助行动。
我读书少,对此无法做出判断。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说法的确打开了一种视野。
7、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主儿。天才(genius)跟天赋(gift)不一样。有人说,有天赋的人能够射中别人射不中的靶子,而天才能射中别人看不见的靶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诗纯属无中生有。而杜甫的诗是有中生有,于是便落了下风。
金岳霖的回忆录,说西洋糖果的甜是一种傻甜,他欣赏的是含在瓜李里面的甜,有“清”字所形容的品质。
瞿秋白认为中国的豆腐很好吃,世界第一。豆腐视觉上洁白,触觉上幼滑,嗅觉上有一点豆腥气可以用别的味盖过去,可是它偏偏没味道。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说得对,一首长诗往往是真正的佳句与大量平淡无奇的诗句的结合。的确,一首诗必须由一些功能性的相对朴素的诗句铺垫和过渡,到了特定时刻,声音才开始华彩的表演。更多时候,语言并不需要声音那种特殊的表演性,它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是爱伦·坡说得不错,却做错了。他只要诗的红花,不懂红花还需绿叶衬的道理,结果他诗里的音韵泛滥成灾,以至于爱默生,一位喜爱静默的先生,给他起了个诨号叫“叮当的人”(the jingle man)。
有些诗人甚至想借此建立一种声音的秘教。罗兰·巴特七十年代访问中国,正赶上“批林批孔”,他一路听人说pī lín pī kǒng,觉得很神秘。他要是细听“上山下乡”就更好了:shàng shān xià xiāng,两对双声,正适合催眠。语音确实有法国象征派诗人所醉心的神秘的暗示和吸引。八十年代我听麦当娜唱歌,physical attraction,chemical reaction,叠句的复合韵听上去特别带劲,真有身体的吸引,能起化学的反应呢。
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的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红楼梦》应有尽有,《水浒传》能无即无。
诗中的哲学只不过是一种“弱哲学”(weak philosophy)或者“软哲学”(soft philosophy),至多是一种启示性的、感悟性的、介乎神学与哲学之间的那种东西。体系性的哲学是轮不到诗人措手的。
创作家可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批评家干什么?那就是得把创作家尽得的风流给讲讲清楚。

好书非得用心引用不可。
仿佛在读古代的博学家在品评诗词,但是作者实为当代人,本书文笔古韵今味结合,又典雅,又新逸。
除去文笔,从内容和体裁上来说,讲的是真正的诗词学问,技巧活,而非情怀的卖弄。
文采与技艺皆精,说明作者本人就是诗词能手,而且对诗词学古今通晓。这太难得了,我还以为当代没有这种人了,因为既是专家又是文学家的,太少,随便拿本诗词评著,看几行,就知道。
本书的诗评观念和内在逻辑,可以从分辑标题上看出来:
博弈 滋味 声文 肌理玄思 情色 乡愁 死亡
这些角度完全属于人本的思维,由人自身出发。包括人的身体、感官、心理、思维、兴趣、行为、活动等等。
诗的好坏不决于诗,而决于我。我怎么评价一首诗呢?我像一块肉一样吃它,我像一块木头一样抚触它,我像一首乐谱一样唱诵它,我像一支丁香一样嗅它,我像一碗粥一样温存它。诗是可以这样赏鉴的,其实我们都在这样做,只是可能没有意识到是这么一回事。当自觉起来,可以获得更多娱乐,就像用意念在脑海打游戏一样刺激。什么意思?打开了另一个维度。
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点像心灵鸡汤式的诗评书籍,但是着实比市面上流行的许多名家诗词鉴赏读物高明得多。
(微信:段雪生。微博:段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