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等式
观念等式
观念的产生是焦点觉知与附会觉知中交互中中意义赋予中的意义的确信的意义抽象过程。
观念的产生需要在知觉过程中焦点觉知与附会觉知为基础的意义的解释中对整个知觉现象的一种第三视角的结论,在心理场(心理空间)中,单纯的一个觉知,比如注意力的焦点觉知产生一种心理场的振动,不能引起心理场产生整体的位移,当在附会觉知参与后,两个注意力来回的移动产生一种两点注意力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心理场的反思中形成一种称为意义的心理现象。当在两点注意力之间的心理现象需要与心理场的位置从新定位过程中,心理场以自身的结构对意义以意义之外的角度观察,产生了一个知觉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区域被心理场定义成观念。这是观念在心理场视角下的产生的过程。
这种三角形心理知觉在评估合理性的过程,自身需要证明三角形观念在心理场中的交流角色,于是在心理场需要与另外的焦点觉知与附会觉知共同产生的意义直线对比,通过其他的意义直线的对比后,观念产生了三维的空间纵深知觉。观念在有空间知觉赋予的空间感觉后,观念开始与心理场之外的生活空间进行比对,目的是把观念放到生活空间中去实践验证。
在与社会空间比对中观念有了时间的延续性。观念开始在生活空间中以时间维度开始了验证和逻辑分配。于是观念开始社会化的演进。在社会化演进中,势必与其他心理场产生的观念交换信息以证明自身观念的价值成色,价值是在两个观念对比中取的取舍过程中的再次赋值过程。
但多数情况下,观念在取舍之前需要以另外其他心理场的观念对比核对,这个过程自身心理场同样内部在进行,在观念产生后,心理场开始自身对观念分层和比对,心理场一般会在观念比对中使用社会潜在分层技术,在自身心理场中,进行观念的比对。
这种自身心理场中的观念怀疑态度,产生了心理场再次把一些记忆中的观念与这个新观念进行观念的比对,一些新观念被否定,一些新观念否定了记忆中的观念,于是心理场产生了冲突,这种心理场不稳定的状态会给人感觉焦虑。为了清除这种焦虑感觉,人有时不愿意产生新观念,拒绝接受新观念,自己产生新观念后直接忽略,目的是心理场的稳定需求。
心理场的不稳定是一切创新和探索的心理动力,创新是心理场稳定需要的一种自主的复原的需要,当能以心理场系统的观念去观察焦虑后,以心理场为集合去整体知觉外界,产生一种新的知觉就是创新结果。这种结果能否帮助心理场再次稳定,是一个人格提升的过程。
心理场不稳定产生的焦虑会对人格产生影响,人格在焦虑中开始变形,在不稳定心理场之外的注意力的与心理场之间的知觉过程,是延展心理场的过程,心理场通过扩容变大,再次稳定下来。人格在经历的心理场扩容的过程从冲突到再次稳定的过程,人格产生了意义和自我的价值。
观念单独存在是会在自我的惊恐中被自我否定掉,因为自我一直在产生观念,但自我产生的观念以保护自我为为基础,观念容易自我个体化,不被自我接受的观念如果在心理场中需要稳定,需要在外界的观念同意比对中,以外在力量稳定住,自身心理场如果需要在独立思考中稳定一个观念,需要为任何新观念找到一个等值观念,在两个观念比对中产生意义,通过自我的第三方视角产生价值稳定。
找到观念的等值观念是人格提升与思想创新的一个过程,需要忍受的心理场不稳定产生的焦虑。
心理场概念来自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
焦点觉知与附会觉知概念来自英国哲学家《认知与存在》
两个注意力来自爱美尼亚神秘主义者葛杰夫《第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