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 陈海:发现广州价值,不断实现自我

广东汕头澄海人,1969年生,现居广州。
资深广告人,著名设计师、商业摄影师。广东省大画幅摄影协会理事,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大画幅摄影委员会委员。从事广告行业近30年,曾十数次获得全国、省、市广告比赛金、银、铜奖,并荣获戛纳广告奖。
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国际广告》《中国广告》《中国摄影》《城市画报》《秘境》《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中国大画幅摄影年鉴》《南方都市报》及《IMI营销广告年鉴》等专业杂志和报刊。作品被私人和机构收藏。
主要经历
2002年
系列作品《我心中有个寂静的广州》刊登于《中国摄影》;
2011年
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入选“2011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受到国内外诸多媒体、画廊、策展人、评论家、与会摄影家的好评,现场接受了腾讯专访;
以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接受《城市画报》专访;
2012年
系列作品《我心中有个寂静的广州》入选“2012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
2014年
以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
2016年
成为雅昌签约摄影师;
以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接受蝴蝶效应微信专访;
应《广州日报》摄影之夜邀请,作为主讲嘉宾,与广大影友分享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并现场微信全网直播;
系列作品《寂静的广州》参加“2016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亚洲影汇:问渠—50年广州城市影像脉络
2017年
作品入选“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19年
作品参加“广东摄影40名家展览暨拍卖”。
陈海自述
摄影创作的契机
1989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在一家外资广告公司做广告策划、设计和商业摄影这方面的工作。那时候的创作还只是商业摄影方面的。1996年5月的一个下午,赶上公司停电,就拿着相机到广州荔湾区进行一些比较悠闲的摄影创作。之前也去过西关,但感觉没有那么强烈,这次因为拿着相机,就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冲击。

开始创作的时候还约朋友一起去,后来觉得不能静下心来,就独自去创作了。本来是想把这些作品作为广告创作的素材的,拍到后来就觉得应该系统地将它作为一个主题去拍摄。我参考了很多外国摄影师的作品,也看了德国新客观主义的作品,就用4×5大画幅的相机系统性地、有意识地去进行创作。中间也有一些对主题不断的修正和调整,画幅和相机方面的转变,还有理念方面的转变。


拍摄广州老城区的缘由
我童年生活在四川重庆,8岁去了湖北省的襄樊市,后来去了武汉市读湖北美术学院附中,受到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岭南文化地域方面的冲击和碰撞。广州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西关大屋是岭南文化生活的缩影。在当代的背景下,西关是属于旧城区的,它可以体现出旧的那种生存环境,以及现代人的和谐和冲突,更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广州人的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


我对摄影,特别是对“西关”这一主题的兴趣与我的广告创意设计专业和工作分不开。创意是对旧元素的新组合,它必须是符合某一个特定市场营销需求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短暂的瞬间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广告人必须对各阶层的人及其诉求进行搜集、分类、储存,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图像和元素,抓住有意义的细节,通过它们的关联性达成与消费者的共鸣。


拍摄之前,我会从社会学、建筑学和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去进行资料的收集,将要拍摄的东西进行分类,有时候还会做一些扩充、细分,将某些类别的东西融入到其他类别当中。因为物体之间不可能说单纯存在,或者是单一呈现的,它都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受德国新客观主义的影响,我更加注重摄影本质的表现,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记录事物,并让观看者参与其中的思考,寻找他们心中的客观性。

解读《寂静的广州》
这组作品所呈现的状态和主题是想采用当代的摄影理念和技巧,向观众展示充满喧嚣、浮躁和杂乱情绪的大城市——广州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面。采取以点串成线、再成面的方式,积沙成塔的拍摄手段。


两张作品耗时一个月。刚开始我拿起手机的时候,很多群众都很警觉,他们会马上看过来,或者是用手挡住自己的面部,把身体扭过去,这时候已经惊动到他了,再拍下去就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也不会他本身状态的表现了。所以我慢慢地换成用小的数码相机,接着用135的,然后120相机,最后再换成4×5大画幅相机去拍摄。
拍摄这两张必须在太阳下去之前,大概5点半到6点半这个时间段。因为那时候室内的灯和路灯已经亮起来了,天空的余光还能保持内外景光线的平衡,另外被拍者们在这个时候下班了。因为过去的一个月他们已经习惯我在那拍摄,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危害,或者说没有心理方面的障碍,他们会以一种很正常的状态面对我的拍摄,这样的话就比较自然的将当时的一种客观的状态记录下来。

这是一个兼具多种功能的杂货店的场景,有小孩玩的木马,有香烟、饮料、书籍和文化用品的售卖。以前觉得采用正面拍摄的形式会比较呆板,但是实践之后发现只要掌握好角度和时间,还有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把想要达到的客观的普遍性表现出来。这种普遍性通过展现它背后的广告牌或者是香烟等物品来达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说你去安徽、四川,想买广州生产的啤酒,那是没有的。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产品销售的市场和当地人喜欢购买的商品。
曾有国外的画廊和摄影师认为注重发现普通事物中有美感的和感动人的一面是我特有的优点。能把普通街区拍出有暖洋洋感觉的摄影师内心肯定是比较美好、比较单纯的,因为普通物品也有它自己的尊严。

祭祀用品店外面是一条很窄的人行道,人流穿行不断,围观的人很多,店主和他的朋友就主动帮我把行人拦截住。后来人越来越多,公交车来了,司机没有鸣喇叭。警察也来了,但看了一下就走了。值得庆幸的是,大家可能都被我感动了,没有人干扰我,一直等待我拍。等到店里的光线和室外的光线达到平衡我就赶紧聚精会神地把这张拍完了。
对话陈海
是什么让您义无反顾地将生活所需之外的一些花费全部投入到4×5大画幅胶片的拍摄上呢?
“做这项工作需要勇气和能力,另外还要有热爱、沉静和理性。技术是我的强项,试拍过之后,觉得应该 在这方面去做一些事情,去做一套影像出来,带大家发现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好,和她深厚的底蕴。在发现广州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自我,所以我就觉得应该抽出时间去做这件事情。”


美术设计的经历给您的摄影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因为做过广告创作方面的工作,所以就知道必须得先确定主题和目标,做好计划,再进行分类、归纳,还要做好对比、分析,整个过程做得很细。
第二,是要用影像说话。当时英国伊尔福公司想用我的作品在全国做一个展览,他们觉得我的作品是用影像在说话,不用文字介绍也能向观众表达一些重要的信息。
第三是在技术方面。因为小时候学过美术和绘画,后来又学了商业设计和商业摄影,所以在技术方面会比一般的摄影师要扎实很多,前后期的制作也是我的强项。这就有助于我舍弃影像的偶然性,而抓住影像的必然性。”

您在《寂静的广州》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彩色的广州。您是否尝试过通过黑白的影像去呈现呢?
“一开始用黑白拍的比较多,90年代末比较流行黑白照片。黑白照片比较讲究风格化,但是会把观者和实际物体的距离拉远,形成一个伪装,这也缓和了影像中间的矛盾。你会觉得黑白照片会比较高贵,但其实是一种假像。因为现实世界很多物体它都是彩色的,黑白照片不能够反映出物体本身的面貌,会使物体本身的信息含量降低。所以到最后我还是决定用4X5彩色反转片去表现,然后用滚筒扫描将所有信息量都展现出来,更能够客观的反映当时的状况。”


(文字、图片:由陈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