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文案整理
第八期 山东博物馆(馆长郭思克) 果粒叔:周王灭商,分封天下,姜子牙得齐国,周公得鲁国,从此齐鲁之地率天下之礼,称霸东方。今天我们的主角是山东博物馆。齐鲁霸业早已消散,但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精神依然在传承。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郭思克馆长一起走进山东博物馆。 郭思克:以礼治国,以礼立人,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可能并未曾料到,自己的思想会对中华文明产生如此至深至远的影响。齐鲁山川,礼行天下,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是将礼制物化的最佳途径,它们便是礼的缩影,衣冠之国,我们名不虚传。这其实都是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礼不可或缺。正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所以礼可以修身,用于齐家,更可平天下。我是郭思克,我在山东博物馆等待您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 【一】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王学圻/韩胜宝 王学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山东博物馆研究员: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批典籍,以兵书为主,其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做引人注目。银雀山《孙子兵法》是最古的本子,两部兵书证明历史上确实有孙武和孙膑两个人,并且各有兵书传世。 王学圻: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且它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前世传奇] 都说兵者诡道,料事如神,也不知孙子与孙膑两位先贤是否也曾预料到这兵书流传的辗转离奇,是否也会唏嘘这命运的翻云覆雨。 战争之起,皆因一人之恩怨,一人之野心,却以万千士兵的命为赌注,将他们的家人推入万丈深渊。今日你胜了,明日他胜了,战争总有赢家,可输的永远是我们。 我也希望能够劝君王,责仁义,垂衣裳。年少习兵法的时候,先祖曾有遗训:“得兵书者,善用之位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可如今礼崩乐坏,一个混乱世道的终结,只能依靠战争的手段。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好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人,为理想中的那个天下而战斗。 孙膑因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大胜而被载于史书,与孙子齐名。但他的《孙膑兵法》却意外散佚,直至1972年,银雀山汉简的出土,世人才终于有机会与屈辱背后的孙膑真正相遇。(演绎前世传奇选句) [今生故事] 各馆长点评:今天我们都知道,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但其实在汉简出土之前,这件事情在学术界却一直存在争议。因为从汉末开始,《孙膑兵法》就散佚了,世间只有《孙子兵法》一部兵书流传。而汉简的出土,让《孙膑兵法》再次面世,让这一千古疑案得以破解。银雀山《孙膑兵法》记载的史实,与《史记》有不同之处,《史记》记载的桂陵之战并未提起庞涓,而《孙膑兵法》中记载的确是孙膑擒庞涓与桂陵,前世传奇结合了《孙膑兵法》和《史记》两部史料,是一种对历史的新的演绎。银雀山汉墓中除了这两部兵法,还出土了《尉缭子》《晏子》《六韬》《守法守令十三篇》,以及汉武帝时的《七年视日》。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集中出土多种先秦古籍和古佚书是十分罕见的。兵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流传下来的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等,这些军事著作均是古代战争和治兵的总结,是对人类军事文化的重要贡献。 韩胜宝:为什么全世界对《孙子兵法》这部中国古代的兵书这么感兴趣呢?我就想到全世界去看一看走一走,真实的去了解。2017年亚马逊网站的销售率排为历史类第一。《孙子兵法》传到日本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张国立:之前你们也许只以为风林火山来自日本,不知道这是日本的古代军事家所推崇的军事指导思想,更不清楚它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孙子兵法》。 韩胜宝:其一,《战争论》它主要讲的是战略,短期的。《孙子兵法》谋略高于战略。其二,《战争论》一味强调把战争进行到底,《孙子兵法》将慎战、止战、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孙子兵法》要比《战争论》更高一筹。 安乐哲:我们可以说《孙子兵法》是战术,说它是战略,可是最后它是哲学。它的态度跟《论语》《中庸》是一样的,它们唯一的目标是和谐。这个新的中国,崛起来的中国,挖到的考古的东西很多,对于我们这个一个时代的汉学家是非常精彩的时候。 韩胜宝: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普通的记者,我的责任是真实的记录《孙子兵法》在全世界的传播、应用和影响。一个《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高超的战争艺术,而且是一本高超的控制战争的艺术。它从“兵者国之大事”开始就告诫大家要控制战争。第二,它不仅是军事上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能运用到各个领域。第三个感受,《孙子兵法》全世界都在学习,按照西方的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五亿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在学《孙子兵法》,我为之光荣骄傲。 张国立: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是中国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在当代这部名著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战争著作,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让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同时我们又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活力。 我们志愿守护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守护历史,守护盛世韬略。 【二】战国铜餐具 林心如/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赵荣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六十二件战国铜餐具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炊烟袅袅的生活气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礼序,都蕴藏在这一餐一蔬里。 纵横家苏秦曾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车轮相连,摩肩接踵,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而我们今天的这套国宝,就出于那片繁荣富足的土地上。它虽然外形小巧,却内含乾坤,能够容纳五十九件餐具,加上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六十二件。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 [前世传奇] 故事发生在齐国一所闻名天下的学校,稷下学宫(今山东临淄)。 厨娘夏姜:“你们平时吵架如同鸡同鸭讲,根本听不进对方说什么,如果不去品尝对方的食物,又怎么能够理解对方的思想呢?没人和你们作对,只是这对与错,不应该只是由你们来做决定。今天我将十人宴饮之餐具装在这小小的罍中,尝试一种新的用餐方式。希望你们能够放下偏见,试着去理解食物,去品味四方,重新定义对饮食的理解。希望终有一天,这稷下学宫的庖厨不用再做百家之饭,而是能做一家之餐。” 齐鹿:“是谓固步自封,只会坐吃山空。你们不肯接受的越多,天下对你们而言就越小。你们总说‘小人同而不和’,可你们这些君子呢,又是否愿意尝试和而不同呢?” 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普遍为分餐制,而奇巧的铜餐具帮我们展开了另一番想象。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每一器都曾盛装了昨日的华夏智慧,每一物也都给养了今朝的富饶中国。(演绎前世传奇选句) [今生故事] 各馆长点评:1991年冬天,山东临淄张家庄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虽然主墓室被洗劫一空,但是却发现了一个距离盗洞仅差约三十厘米的器物坑。正是这一微小的偏差使得器物坑保存完好,而我们也有幸发现了这套精巧的铜餐具。这套62件组合的铜餐具和其他同时期的餐具相比显得格外不同,它的每件餐具之间套盒紧密、环环相扣。如果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者取出。这套铜餐具的发现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齐国临淄地区的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前世传奇中提到的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在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相隔遥远的希腊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柏拉图学院和稷下学宫两座学术机构,而这两座机构也分别成为当时东西方学术文化的代表。 赵荣光:墓主他的器物室保存的比较完整,他有三个鼎,从这个我们大概基本就可以说了。周代时期有一种制度,叫做“列鼎制度”,天子周王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那么这套器物的主人就是士。但因为在西周时士的阶层不可能有这样完备的青铜器,又因为从西周到战国末期制度发生了变化,即古书上讲的“礼崩乐坏”,文化下移了。桓宽的《盐铁论》篇中就讲过这样的话“夫一文杯得铜杯十”,文杯就是漆器。青铜器文化下行了,才会有士阶层那样完备的器皿。 赵荣光:战国时期礼食场合助食具主要是“匕”,他将肉用“匕”挑出来放在俎上,一个成语叫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俎,既承载同时也是加工工具。筷子是中国人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它的形制和演变经过了六千年之久。战国时期叫“箸”也叫“梜jia二声”,《礼记》说“羹之中有菜用梜,其无菜不用梜”。1934年,在殷墟发现了六个箸形器。 赵荣光:中国有句古话,美食不如美器。所以我们中国人不仅仅是吃什么,而且特别讲究怎么吃。大家都知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争饮食无廉耻”非常深刻。“食不言寝不语”见于《论语·乡党》,讲的是祭祀时候的事,祭祀就要一种虔诚的心所以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大声。这些规矩就是后来礼的发源。这就是“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我们今天看到这套铜餐具的时候,可以想象到利用这些器具在进餐的人们,他们是何等斯文。我们的传统从那个时代一直绵延地传递到现在。 林心如:自古以来我们的土地并不肥沃,食物也没有那么丰富。现在的西红柿土豆都是后来才引进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仍然总是说我们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因为我们饮食文化中所包含的其实并不只是包括煎炒烹炸、酸甜苦辣,更重要的是食器、食礼,是那些在吃饭以外的礼仪和哲学。 张国立: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套战国的铜餐具所处的时代人们的饮食尽管单一,但依然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铜餐具浑然一体于一罍中的精准设计制作,器形的精美与适用性的绝妙结合以及工艺的高超令人感叹。而它背后蕴含着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更是我们当下追逐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好的观照。 我们志愿守护战国铜餐具,守护历史,守护美器食礼。 【三】明衍圣公朝服 鹿晗/董进/王非/陈诗宇 一件朝服牵引出的是一个家族几百年来崇尚礼规的秩序观念,更是中华民族仁、礼文化千年延续的见证。 颜渊曾经问孔子,何为一个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穿周代的礼服,奏上古的音乐。 [前世传奇] 衍圣公孔闻韶:礼体现在这朝服的每一个部分。蔽膝是上古礼仪之始,上衣下裳是商周礼仪制度的建立,中单深衣是先秦两汉的尊儒之魂。这朝服的每一层,是历朝历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但这朝服不仅仅是一件礼服,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将华夏文明走过的每一步穿在身上,将祖先的希冀记在心里。华夏文明传承至今来之不易,有些礼能改,需因时制宜;有些礼不能改,是因为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从何而来的。 沈德符:今天我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是希望后人对于礼仪制度的思考也不要停止。中华文明何以有今天,答案不仅仅在于这朝服,而在于穿上这朝服的每一代人,在于穿上这朝服的每一个人。 明衍圣公朝服源自孔府旧藏,历经三百余年的封存后重见天日,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朝服,为我们揭开了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的崭新一面。 [今生故事] 各馆长点评:这件衍圣公朝服出自曲阜孔府旧藏,被历代衍圣公家族谨慎保管,实物保存基本完好,展现了明代工匠卓越的设计才能和高超的审美水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朝服规制是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重要的部分,比如说在祭祀的售后他要穿祭服,表达的是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皇帝在亲征遣将时穿的是武弁服,表达的是国家对武力的倚重。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被奉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后人也因此被历代皇帝封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衍圣公即为自宋代开始孔子嫡系后人的封号。前世传奇中提到的沈德符,他的父亲参与了《大明会典》的修撰,对他传作《万历野获编》有很深的影响。《万历野获编》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社会逸闻、山川风物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四宗“最”:扬眉、携芳、燕王 第一点就是这个朝服背后的拥有着——衍圣公,孔子的后裔。他自宋代开始被封为衍圣公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绵延将近了千年,这是最长久的一个有爵位的家族。我国历代统治者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都是有采纳或者运用,所以说孔府的后裔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正因为有这样的家族和这样的条件,所以才会有这样大量的精美服饰传于世。 第二宗“最”就是他的最稀缺。它是传世的唯一一套清以前相对完整的礼服衣冠实物。我们知道(现存古代)服装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出土品,一类是传世品。服装是有机物,它比较脆弱,在墓里头发掘出来的就算挖掘出来了它的保存难度也很大。但传世品颜色鲜艳,品相好,而且数量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清末以后的服装。正是因为孔府这种世袭罔替的特殊的家族性,所以它能够保存很多清末以前的服装,总数达到了八千多件。可以称得上礼服的完整的也仅此一套。 第三宗“最”就是说朝服它是用在最隆重的场合。像明代的文武官员,在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大型的朝会中间,都需要穿着最隆重的朝服。这些场合都是非常严肃的,对于礼仪的要求也是最严格。我们经常把中国称作华夏,像唐代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就说过,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服饰都是和礼仪紧密相关的。 第四宗“最”就是他有着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跨越千年传承下来的,所以它有着最丰富的历史信息。穿上它,就相当于把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的历代历史穿到了身上。 果粒叔:穿上它,我们穿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衣服,而是历史,是我们的祖先,是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扬眉:希望能够把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继续应用在现代的场合。但是我们要了解到过去服装的内涵,才能把过去的文化含义运用到现代的服装上。所以我们也是希望对这种理解和喜爱建立一个桥梁,让传统服装不再只是停留在文献上文物上的一个记录。 果粒叔:这件事与《国家宝藏》一样,把看似厚重枯燥的历史用年轻的充满时代感的方式翻译给所有人。希望未来通过诸位的努力,有一天不需要再过多的解释,人人都知道我们古代服饰的准确样貌。服饰是华夏文明的具象载体,解开华美衣裳的服饰密码,追溯礼乐文明的悠久源头,才能让我们连接过去和现在,才能找到那个使我们成为我们的答案。 我们志愿守护明衍圣公朝服,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