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刀解体春节焦虑症
作者:于玲娜

过年怕回家,你想过为什么吗?不喜欢催婚催生,不喜欢攀比八卦,能说的话不真心,真心的话又说不出口,很多家庭一过年就吵架,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
愿此文能让你以更强大的内心面对这一切。
第一刀:为什么要逼婚逼生?
同辈竞争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兄弟姐妹、同学校友、男女朋友,甚至别人嘴里某个八杆子打不着、只有年龄和你相当的人,你可能都会忍不住希望自己比他们更优秀、更出色、更漂亮、更富有……至少不要比他们更差劲、更矬更穷吧。
这种感情,比较“消极”的时候,类似克莱因所说的“嫉羡”,俗称“羡慕嫉妒恨”。比较“积极”的时候,就是一种咬牙切齿的奋斗力:“不甘落后”,“凭什么ta行我不行?”“凭什么ta有我没有?”

很多父母感叹“那谁谁孙子都会打酱油了,我儿子(女儿)连个对象都没有!”其实很多年轻人心里也会想“我怎么就不是个富(官)二代呢?”父母觉得“要是你早点谈恋爱我现在也抱孙子了!”其实儿女也会想:“要是我爸妈见识远一点(再有钱一点),恐怕现在我也像同桌那样,出国念书了吧!”
——真要说起来,“嫌弃”这种东西,谁也不见得比谁少,只不过有的人不会讲出来,或者不会在春节这种时候讲出来。也许对孩子而言,不完美的父母已经是人生的既定事实,既然说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那还是不要说吧。但在父母的幻想中,不完美的孩子,也许还可以通过“叨逼叨”来“纠正”,谓之“引导”和“教育”。
那为什么传宗接代对他们那么重要呢?
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这话不全对,中国人信仰的是祖先和血脉传承,这是他们在精神世界里,唯一超越自己一生时间跨度的意义感所在。他们逼你结婚生子的动力,相当于中世纪虔诚工匠们修建教堂的动力,而你对他们说不想要小孩,或者索性出个柜,冲击力相当于炸毁教堂并当众宣布上帝不存在。
你可以从个人主义的角度辩称这两件事不能类比,因为信仰是个人自由,传宗接代却干涉了他人的自由。但在心理意义上,的确,你等于是要毁他们的三观,抹杀他们存在的意义。
你生活在一个丰富的世界里,不怕毁三观。你可以读书、养猫、看展、吃鸡,大不了在虚无感中纵情声色,血脉传承与你何干?
但他们这三观一毁,重建并不容易。很可能他们下意识地也知道这一点,害怕三观碎裂的痛苦和重建的艰难,所以不顾一切维护自己偏执的观点——而这在你看来,正是“不讲道理”。
这类事情确实没有道理可讲。在一些不吃肉的人看来,吃肉这件事既无必要,又会影响其它生命的福祉,为什么还要做呢?——吃肉的人会找出一百个理由来怼你。其实主要的原因是两个:1)吃肉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和文化,谁家有肉谁家过得好,谁家吃不起肉谁家混得惨。2)要我承认动物的福祉,那是要承认它们也有感受喽?也有灵魂喽?也有权利喽?那就要重新建立一套三观吧?——太累了,不干!
承认你可以不生小孩,甚至自己选择性取向,在很多家长那里的难度,不亚于要你承认鸡和猪都是有感受、有心灵的。
很多集体无意识往深里说,都是来自历史创伤。经历过贫穷和匮乏,就会把“日子过得好”看得很重要,甚至要“过得比别人好”,这样如果大饥荒再次降临,自己不仅不是最先死的那一批,还有可能幸存下来。
同样,经历过太多被灭族、被屠城、被张献忠,就会把血脉延续这件事看得无比重要。
到了你这里,你不生,在他们看来,不仅抹杀了自己和他们存在的意义,甚至抹杀了祖祖辈辈的存在和努力。
——这样说不是要让你对谁手下留情,不要去毁他们的三观。该毁的三观必然要毁,你不毁别人也会来毁。你能做的最好的事,也许是陪伴父母三观被毁的过程,为重建提供一些资源和支持。当然做不到也没关系,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看,这毕竟不是你的责任。
第二刀:为什么不敢告诉他们你生活的真相?
最常见的两个原因:
1)害怕他们伤害你。(美其名曰“不想伤和气”、“老都老了”。)
你知道有些事情会触怒他们,招来斥责、殴打、孤立,甚至断了你的钱粮,内心那个更弱小的部分觉得太可怕了、难以承受,于是那个更成熟的部分说:嘘!那就让我们来假装是为了他们好,不想让他们伤心吧!
2)害怕你伤害他们。
你真的感觉到自己不想让他们伤心。是出于恻隐之心吗?出于对老人的悲悯与仁慈吗?——也许有一部分是。但我见到更多的情况,是你们的亲子关系已经反转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孩子当孩子,自己承担父母的职责,而是剥夺孩子的童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贴心小棉袄”——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可以依赖的人,自己的“父母”,以弥补在这种代代相传的养育模式下,自己被剥夺的童年。
而孩子当真接受了这种塑造,自己成了“父母”,把父母当成“孩子”,就想保护、疼爱、甚至宠溺他们到永远。
你被裁员了,你的投资打了水漂,你的存款快耗竭,房租都快付不出来了……这一切,你都不想告诉他们,如同一个正常社会建立起电影分级制度,不让那个太过血腥暴力的成年人世界进入孩子的视野。(“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呀!”)
于是你跟朋友借了钱,采办大堆年货回家,还精心编织出“公司要上市,明年就升职”的谎言,如同一个父亲对儿子说“圣诞老人存在的呢!”半夜悄悄爬起来,蹑手蹑脚把准备的礼物,放进床头挂着的袜子里。
然后瞟一眼床上熟睡的,那个头发花白、离入土不远的巨婴,心满意足带上门。
——真是一个用心良苦的悲剧。
真相让人痛,也让人成长。而一家人最好的成长方式,莫过于手拉手直面真相。

第三刀:总有一种不想回家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常常紧随其后的一个疑问是:“我是不是不孝啊?”
每一种存留的行为模式,都曾经在过去的某一刻发挥过功能。
不想回家的感觉,很可能曾经保护过你,并且仍在下意识地保护着你,不让你重新回到一个伤害(过)你的环境。
家可以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也可以是世界上最伤人的地方。责难自己不想回家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原生家庭的病理性互动模式扭转了吗?你内心的创伤治愈了吗?
——如果还没有,回去的理由是什么?抖M吗?
我以前觉得奇怪:为什么四川人要去山东打工?山东人要去四川打工?四川的工作和山东的工作很不一样吗?为什么大家不都找离家近的地方打工,可以常回家看看,还能把路费省下来?
了解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我才明白,外出求学或打工,宏观上看是时代的变革,微观上看,不少人是在逃离原生家庭——以“养家”为借口。
而春节,名正言顺逼你回到那个好不容易逃离的地方。
很多时候逃离并非最佳解决之道,像《疯狂麦克斯4》里那样,有时更好的办法是重新回到大本营,夺权,并重建秩序。
所以不回家,不必自责。要回家,就别怂。
第四刀:一过年就吵架怎么回事?
在我看来,对不少中国家庭而言,春节最有建设性的集体活动,就是吵架。

家庭关系本来就有问题,成员之间积怨已久,还一年到头都回避冲突、你好我好——这样的家庭能继续运转,常常是因为一些比较弱的成员(孩子、女人)成了牺牲品。这种局面如果一直持续,经常只能以被牺牲者的逃离或死亡来结束。
而春节期间,大家聚齐了,吵吵架,很有利于释放关系中的张力,甚至重新调整权力关系,对家庭成员都是有好处的。
第五刀:“齐齐整整一家人”
脑子里有这种幻想的人,还没有进入生活的基本真相。生活的基本真相就是“残缺”。社会动荡、个人成败、生老病死——这些事情让人生变得残缺,对此,我们得先接受并哀悼,然后在个人能力范围内,预防并减少其影响。
我见过非要把每一个玩具都整齐排列起来的孩子,非要把每一粒青春痘都挤掉的女孩,非要把每一根可见的鼻毛都拔掉的男生。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内心都很脆弱、慌张、没有安全感。
不过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别人,当事人要选择带着症状生活也完全没问题。
而当一个巨婴希望“一家人齐齐整整坐下来和和气气吃一顿饭”——我觉得这个要求就不近人情了。
不必惯着ta,一个人如果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准备好接受生活的基本真相,恐怕也是人生一大遗憾。

最后,辛苦了一整年,大家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少委屈自己。不论你跟谁在一起还是一个人待着,都祝愿你春节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