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
当面对那个经典问题的时候,我想,伊莎贝尔可以问心无愧地说"爱过",但是,拉里不行。 一开始,伊莎贝尔是这样的:"她的眼光不时落到他身上一下,从她的神情里我好像看出不但有爱,而且有喜欢。” 后来是这样: “你非常之爱他吗?”我终于问了她一句。 “我不知道,我对他很不耐烦,我对他很恼火。我一直在想他。” “你是不是非常之爱拉里?” “你这个狗蛋,我有生以来从来没有爱过别的人。” 而她对索菲的鄙视陷害,也似乎是对拉里的旧情夹着得不到就毁掉的疯狂。 伊莎贝尔真是个明白爽快的好姑娘啊,她遇到一个问题"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她原本选的是"我爱的",但后来她选择了"爱我的",这是双方的清楚理智分道扬镳的结果。我大学里正好有个这场辩论"是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基本观点正方是"如果能选择我爱的为什么不选",反方是"选择我爱的有可能会受伤"。 伊莎贝尔既然是真的“爱过”,她其实受过伤。她不是不理解拉里,她只是,不赞同。她聪明的很,清楚的很,对不对?他们吵架分手时,她所提出的建设祖国、教育孩子等等想法,固然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却都是藉口而已。伊莎贝尔真正想要的,是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富贵生活。我初读竟然觉得伊莎贝尔的理由十分充分、十分正当。后来伊莎贝儿十分骄矜自傲地对毛姆说:“我当初离开拉里,完全是为拉里的前途着想。”毛姆闻言大怒,立即反驳说:“你是为了方形钻石而离开拉里的。”文中的毛姆先生一直是个客观观察者,彬彬有礼的绅士,他发怒了我才发觉她是“反面人物”。当然,伊莎贝尔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拉里是主角。他是理想家,他在做一个美丽的梦,而且即使这个梦不会实现,能做这样的梦也是令人心醉的。我担任的是那种狠心的、势利的、讲究实际的角色。通常的人是不大同情的,是不是?可是,你忘掉倒霉的是我。拉里会我行我素,遨游天地间,我只得紧紧跟在他后面苦挨苦挣地过日子。我要生活。”总之,伊莎贝尔这个人物塑造地非常鲜活,其实也算可爱吧。 而拉里呢,他果然如闲云野鹤,似乎不属于这世界。当然,他的选择的生活方式,他的品性,他的智慧,非常吸引人,让人敬佩。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应该是只可有一不可无二,他的同路人注定不多吧。“她们把你看作是她们理想中的一切,文雅、美丽、高贵。但是,她们和你在一起不像和格雷在一起时那样适意和随便。她们崇拜你,这是事实;但是,她们爱格雷。”是这样的吗,拉里好像没有爱过人,他对待苏珊,索菲等女性好像一直是怜悯之类的感情,很奇怪。
俊俊昨天的书评太好了,让人怀疑他是先想好书评再开书单的。行文太流畅了,是自述自省,又和书的内容精髓贴合地如此恰当。文笔太温柔体贴了,果然温柔起来迷死人了。只是,我有点不相信,我以为他的观点会更鲜明地支持拉里一些,一个人现在观点与两年前可能不一样,与两天前不一样多半是假装吧。 另: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第一次看《刀锋》的时候,疏离感特别重,就是我清楚知道这就一故事,跟我没关系,我特别冷漠,只关注主线情节,看到一直写次要人物简直想跳过去。可是看俊俊书评时,我的眼泪竟然不自觉的流出来,我忽然记起自己似乎提到书中的苏珊和索菲但是缺一笔带过,我才意识到,我看书时,我不仅不懂坠入深渊的苦痛,我竟然毫无同理心,我自然而然的带入伊莎贝尔 的角度 ,毫不懂得索菲的痛苦,拉里对其悲悯有同理心的爱。我很抱歉,我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原来我不是。对于索菲,看书时我竟和伊莎贝尔想的一样,觉得她配不上拉里,就算伊莎贝尔不引诱她她也会控制不住自己,觉得她是毁于自毁。这些大概是潜意识里,我才发现自己那么冷漠,没有同理心,还自以为是。有些伤心,的确是有所得有所失,没有高下,只有不同,但允许各自有好恶,有自己的选择。文中的"我"——毛姆先生是最有绅士风度,客观公正的人,对伊莎贝尔说过最狠的话也只是"不温柔不迷人"。可是,她的行为,确实是可以用恶劣残忍来形容了,我也是。似乎是,我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这让我对自己很失望。
我多希望我叫喊着:神啊,赐给我一个拉里吧,一样对虚荣社交鄙夷不屑,一样认真地思考意义,一样的追求精神自由,一样想要游历四方,一样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样一无所有,那样的拉里,伊莎贝尔不要,正适合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