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No.8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两个月零零碎碎的时间,终于看完这本讲述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书,最让我感到讶异的是,这位国王在他所在的时代竟然完全不合时宜、不受欢迎,甚至在他死亡的消息传到雅典时,人们说:“亚历山大死了?不可能。要是那样整个大地就会散发出他尸体的臭味。”他生前终极一生渴望成为被万民信仰的真神,然而只有在死后千年才慢慢被神化成一个绝无仅有征服者,甚至被冠以“希腊文化传播者”的美名。这是亚历山大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也许在他心中,只有征战到世界尽头才是人生唯一的信仰,哪怕白骨蔽野、血流成河,哪怕被所有人背叛、唾弃,哪怕一世功业转瞬即逝。正如他临终前,当下属们询问他要传位于谁时,他回答:“给最强者”,多年来他自已遭受各种痛苦和带给其他人的所有痛苦终究只为证明一件事——他是凡人中的最强者。

第一章 马其顿的腓力
-本章讲述了马其顿作为欧洲大陆出现的第一个真正拥有集中政治、军事及行政体制地域大国的崛起之路。在商鞅变法的同一年(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了,他的父亲腓力欣喜若狂。
-在腓力之前,马其顿是一个极为原始的、微不足道的希腊小国,雅典人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看待它,把它当作和其劲敌城邦之间的一个有用的缓冲国。作为国王兼战士的腓力,很早就从其它城邦那里学到了当时希腊地区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并把士兵们锻造成当时最可怕的战斗部队——传奇的马其顿方阵。
-腓力在雅典城邦之间、在雅典和波斯之间远交近攻、纵横捭阖,且靠着“凡征战,必再娶”的手段,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把马其顿这个原始王国转变成了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作者在文中对比了雅典的民主自由与斯巴达、马其顿的集权统治,得出结论说:从长远来看,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所造成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问题多得多。但他又不得不承认:最终是高效的独裁战胜了无能和腐败的理想主义,是冷血的行家里手战胜了聪颖却又混乱的业余票友,后者彼此之间从来不会团结一致。对于希腊自由的终结,作者说:自由意味着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好是坏;意味着有权愚蠢、复仇、不诚或内讧,只要这是出于多数人的意志。但腓力和亚历山大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他们而言,功业才是第一位的,胜利即合理。意识形态上的敌对,他们既不理解也无法解决。

第二章 弥达斯花园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的成长环境和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情况。年轻的亚历山大成长在一个由粗俗的职业战士组成的喧哗而吵闹的男性世界,腓力为他挑选了一群同龄人,随他一同在米扎力读书,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便是他的老师之一。
-在亚历山大18岁的时候,父母关系出现裂痕,母亲奥林匹娅斯萦心挂念的是亚历山大的嗣君地位,并把这种野心孜孜不倦地培养给亚历山大,让他对自己的父亲既崇拜又渴望超越。
-公元前346年,雅典号召组建一支由腓力领导的对抗波斯的泛希腊远征军,他们把波斯人当作“天然的对手和世代的仇敌”,而且这个蛮族竟比希腊人还要繁荣,这是不能忍受的,因此,远征军既有种族性,又有文化性,还兼有宗教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对抗蛮族的战争本质就是正义的,蛮族人天然都是奴隶)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支配着亚历山大诸多行动的各个方面,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师亚里士多德无所不包的科学兴趣,以及与之相应的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在一次课堂测试中,他被问及遇到某些情况时怎么办,他回答说碰上了才会知道——这个回答必定深得亚里士多德的赞许。

第三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
-本章讲述了腓力在出征波斯之前,与王后奥林匹娅斯及其所代表的贵族派别决裂,亚历山大的嗣君之位岌岌可危。这时腓力突然戏剧性地遇刺身亡了,真相扑朔迷离。
-年轻的亚历山大已经被父亲任命为临时摄政,腓力在战场上奋力搏杀,并和希腊每个城邦单独签订协议“分而治之”(唯有斯巴达拒绝谈判)。腓力虽然依靠泛希腊主义成了盟主,但其他希腊人对马其顿有着坚定的怨恨,成为其支配希腊联盟的强大隐患。
-国王父子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奥林匹娅斯的密谋以及各种流言蜚语,让腓力推翻了长久以来的继位安排,另娶了其他派系的女儿,并生下了继承人。远征波斯在即而马其顿权力平衡并不稳定,这时的腓力不敢贸然进行一次大清洗,给亚历山大母子俩留下了时间和机会。
-在一次庆祝仪式上,腓力被他的一个前任情人(男)当场刺死,追捕凶手的年轻贵族又将凶手当场击毙,而他们都是亚历山大的亲密好友。无论是谁策划的这次谋杀,都狡猾地利用了域外王国的愤恨,从而达到了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亚历山大明显是这种潜在谋反行为的天然首领。
-尽管明眼人都知道亚历山大其实是通过弑父而成为国王的,但他已登上王位,所有对他罪行的怀疑很快就烟消云散,大多数人宁愿对他们所知道或怀疑的事情保持沉默,并转身投向新政权的怀抱。“国王已死,国王万岁”。
-作为国王,腓力开创了马其顿的霸权,让雅典诸城邦不得不俯首称臣,并把他的雕像与希腊众神雕像比肩而立。但顷刻之间,他倒在尘土中、血泊里,让他的雕像成了人类虚妄意愿的见证和嘲讽;作为父亲,他精心培养了亚历山大,并在危急关头选择了宽恕其子,尽管这让他付出了王权和生命的代价。
第四章 王国的要害
-本章讲述登上王位的亚历山大平定希腊叛乱、并摧毁了希腊最古老和著名的城邦忒拜,希腊诸邦表面上对其阿谀奉承,但双方已失去了真正和解的机会,这也导致亚历山大出征后对希腊后方的巨大隐忧。
-亚历山大在从欧洲动身之前,一方面采取了对国内反对派的清洗行动,一方面为了赢得民众支持而免除了马其顿公民的纳税义务。对外亚历山大采用强硬的态度,希腊同盟大会不得不选举亚历山大作为领袖,以取代其父的位置,亚历山大还和希腊诸邦签订了一份定约,规定了各方在联合远征中的义务。
-为了争取更大力量的支持,亚历山大也不得不有所妥协,包括让腓力的老将帕美尼翁的儿子、亲信们在远征军担任指挥要职。但面对顽抗到底、并将亚历山大看作“暴君”的忒拜,亚历山大在攻陷该城后进行了屠城,其居民遭受了变卖为奴的命运,这一幕极大地震撼了希腊各城邦。
-至此,希腊诸邦纷纷为自己开脱罪责,请求亚历山大宽恕他们的“错误”,但随着最初的惊恐逐渐散去,希腊人对亚历山大的态度变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强烈厌恶。随着希腊诸邦归顺投靠,周边的游牧蛮族威胁被暂时清除,一直资助和挑拨希腊诸邦叛乱的波斯大王也总算明白过来,亚历山大不仅意在侵略小亚细亚,而且也为这个任务做了非常好的准备。
-亚历山大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出征前的所有准备,其强硬的作风跟他的人生信念紧密相关,那就是“无畏,永远无畏,仍将无畏”,终其一生,这一直是亚历山大的指路明星。

第五章 统帅
-本章讲述亚历山大终于起程开始了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之路,他心中炽热难抑的使命感召唤着他克服诸多困难,开始了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亚历山大首先要解决经济危机,所以他调查了他所有朋友和侍友的财务状况,并且把大部分王室田地及其收益一起转让给了他们,显然他这么做其实是想从他侍友哪里借取资金,那些王室田地不过是抵押品。他同时把同盟军中意志坚强或雄心勃勃者带在身边,而把他们的国内事务留给温和而谄媚的归顺者去管理。
-在亚洲,亚历山大将统帅总数为43000人的步兵,6000人骑兵,其中同盟部队提供的贡献很少,且从未在关键战役中被使用过,而是一直充当驻军和负责控制交通线的任务,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便是作为人质以确保他们在希腊的朋友和亲属安分守己。
-除去一线部队,侵略大军中还有大量的技术员和专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所有关于东方的科学知识最终都是依赖这些人带回的信息。亚历山大还宣布,在进军过程中不允许出现掠夺或抢劫,因为被征服的土地属于他们,谁都不应该糟蹋自己的资产。
-公元前334年早春的时候,亚历山大终于从佩拉启程,他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一直憧憬着这一刻,现在梦想实现了,他即将踏上命中注定的征服之旅。而波斯方面,仍旧觉得这次危机可以控制在行省层面上,这表明他们完全低估了他们的对手亚历山大。

第六章 通往伊索斯之路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顶着各方巨大压力,一路攻城略地,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伊索斯正面决斗,并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场胜利使亚历山大摆脱了极度危险的处境,带来了丰厚的战利品和重要的宣传意义。
-因为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压倒一切的信念,亚历山大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在行政管理、种族问题、政治体系和军事战略等方面有着灵活的态度。征服被波斯控制的城邦后,他往往保留旧的体系,只是将总督从波斯人换成马其顿人,并让辖区内的财政长官可以绕过同僚直接对国王负责,“通过剥削对本省税收的控制来平衡和限制总督的权力”。
-亚历山大要求所有“被解放的”希腊城邦都加入到希腊同盟中,并为泛希腊的战争大业支付“献金”,这其实与这些城邦原来献予波斯统治者的贡赋基本一样。与此同时,波斯方面也把大量黄金分派给希腊同盟中的潜在支持者,随着亚历山大逐渐远离希腊本土,整个希腊已经到了全面反叛的边缘。
-面临两难抉择的亚历山大已经下了决心,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在必要的时候,马其顿都准备牺牲掉,他将继续征战下去。此时,波斯大将门农因病去世,这是大流士在小亚细亚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流将领,他从战场上消失对亚历山大来说是莫大的幸运。
-在翻越托罗斯山之前,亚历山大仍可以一直宣称要“解放希腊人”,但自奇里乞亚开始他就变成了一个征服者,他想要叙利亚人或腓尼基人承认他的主权,他想要树立和波斯大王一样的权威。和往常一样,波斯人最大的弱点在于步兵,大流士在亚洲征召兵在马其顿方阵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正面对抗的结果是大流士落荒而逃,留下大量辎重、宝物和大批宫廷贵妇。

第七章 永生的宣示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遇到人生中一个重大的心里转折点,他进入了要把自己不断“神化”的过程,神启的力量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而且给他将来的整个事业都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马其顿人第一次实际体验到东方的奢华,一个个都陶醉其中,他们“就像狗一样渴望追逐和扑抢波斯人的财富”。这一战让波斯大王完全吓坏了,估算着亚历山大几天内就能赶来攻打巴比伦的城门;而亚历山大清醒的认识到,他最终击败大流士的方式是引诱他再次正面交战,而且这一仗波斯帝国还得把全部力量都投进来。
-亚历山大篡改了大流士的求和文件,拒绝成为波斯大王的驸马,克服了所有反对意见,决心哪怕牺牲掉马其顿和希腊,也要推翻大流士,让自己成为亚洲之主。而伊索斯之战的消息大大改变了希腊的政治气候,人们四处宣扬,亚历山大的远征现在不仅可以偿清债务,还会分发不错的红利,招募雇佣兵方面再也没有遇到麻烦。
-在埃及,亚历山大被认为是真正的解放者,因为两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把波斯当作不信神的压迫者。亚历山大成为埃及祭司眼中的合法君主,埃及人的神。权力孕育着其自身特殊的孤绝状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神的亚历山大,开始逐渐疏远马其顿将士。
-作为行省,埃及有两大痼疾:一是民族主义者的起义,二是有野心的总督割据自立。亚历山大实施行政和军事的彻底分离,尽可能把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交到埃及人手里——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尽管税收实际上被用于偿付马其顿的军费。军事方面他采用分而治之,东西边境的防务由两名希腊人负责,其中有自立能力的总督为了保持权力,很聪明的把搜刮来的利益中最大份额分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再次拒绝大流士开出的讲和条件,这一条件如此优越,以至于帕美尼翁总结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就会接受这份提议。”而亚历山大则回答说:“如果我是帕美尼翁,我也会这么做的。”他拒绝了波斯的条款,并与大流士在高加美拉战役中一决雌雄。波斯战线随着大流士的逃跑又一次迅速奔溃,波斯大王的声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它的统治者权威荡然无存。

第八章 亚洲之主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虽然赢得了与波斯王族的战争,但他和军队的关系日益恶化,国王明显倒向了东方专制主义,对马其顿保守贵族们震动极大,甚至到了兵变和谋杀的可怕程度。亚历山大试图进行折衷,结果是两面不讨好。
-亚历山大认为唯一使他成为合法的阿契美尼德国王的机会是除掉大流士,然后再娶一位王室成员;因此他很认真的奉养王太后;此外他还承诺为当地民族重建塔庙和神殿,把自己表现成一个破除波斯不义与压迫的解放者。
-波斯上层与马其顿风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亚历山大无法扮演让两边都满意的角色,军中的不满情绪、阿吉斯的暴动以及大量波斯贵族顽固的敌对氛围,刺激着他原本就十分暴躁的脾气。因此他纵容军队洗劫了整个波斯波利斯——除了宫殿和城堡。他仍旧把巨额的礼物赏赐给朋友,这一做法不仅招来了奥林匹娅斯的警告,还有与之合作的波斯人的劝诫。
-亚历山大最终下令摧毁波斯波利斯,因为它象征着阿契美尼德王朝几个世纪的统治,一旦亚历山大继续向东征伐,这座城市势必会变成民族抵抗运动的一个集结点,同时这样的行动最终消除了亚历山大通过和平方式成为合法的阿契美尼德成员的任何可能性。
-希腊的危机已经解除,亚历山大开始弱化帕美尼翁对军事指挥结构的掌控,而要打造一支精干的、只忠于他一人且无论去哪里都愿意追随他的军队。在马其顿人看来,更切近的问题是亚历山大的日益东方化:他采用波斯的服饰和礼仪,先前他只留给马其顿人的荣誉现在开始授予波斯贵族。
-大流士此时已被废黜,被迫让位于巴克特里亚总督贝索斯。在追击战中,贝索斯为了不让大流士被亚历山大生擒而刺杀了他,亚历山大命令将大流士庄严地运回波斯波利斯,并以国王的身份安葬在了其阿契美尼德先辈的旁边。然后,亚历山大迅速转变角色,从追击波斯大王变为波斯大王的复仇者,抓住贝索斯这个弑君者。
-对大部分马其顿将士而言,战争已经随着大流士之死结束了,亚历山大继续东征的宏伟梦想并不能打动他们,他们认为亚历山大正在快速蜕变成一个不可亲近的东方式暴君。任何领导人只要把亚历山大的政策扭转过来,然后马上回国,就肯定能赢得他们的支持。亚历山大的做派已经引起了整个保守派的强烈反感,帕美尼翁就是马其顿保守派最顽固的代表。
-在得到部分下属们的支持后,亚历山大先制造了帕美尼翁儿子叛国的罪行,并得到了所谓“自白书”,接着他派人赶在帕美尼翁获得儿子死讯前,先杀死了他再宣布处决令。爱戴帕美尼翁的部队从未忘记或原谅他被杀一事,整个事件导致了一种混杂着猜疑和仇恨的恶劣后果。
-自此以后,亚历山大从未完全信任他的部队,反之亦然。为了能知道士兵们在想什么,他创建了第一个已知最早的军事邮递审查体系,不定期召回士兵的信件,把那些在信中对他有抱怨的士兵组成所谓的“纪律团”,并派该团去执行一些特别危险的任务。亚历山大下定决心先发制人——特别是他和帕美尼翁父子俩本就有旧怨,更因为他们是阴谋推翻亚历山大保守阵营的天然领袖。

第九章 探寻大洋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继续东征后举步维艰,他那支迄今为止未有败绩的大军被牵制在突厥斯坦达两年多之久,印度之战后,马其顿士兵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国王不得不决定撤军。
-亚历山大抓住了弑君者贝索斯,并按照波斯习俗公开处决了他。他继续深入波斯的东北部行省,与当地蛮族作战,他曾表露要通过征服印度以结束亚洲的征战。通过与巴克特里亚(大夏)贵族之女罗克姗娜结婚,他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当地支持,但又进一步疏远了马其顿的保守派们。
-亚历山大征募30000名地方青年,教他们希腊语,并进行完全马其顿式的军事训练。国王原有的马其顿指挥体系中的另一部分,即“将领和总督培训营”,将直接面临来自蛮族新贵的竞争。波斯宫廷礼仪也使那些名义上的同侪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他。
-作为自封的波斯大王,他想要收复居鲁士的行省——印度北部。尽管他关于印度的观念是非常粗略的,不仅对印度次大陆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从中国到马来西亚的广大远东地区。亚历山大在印度的最后一场大战是极其惨烈,给士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军队勇气大为挫伤,士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亚历山大对敌人波洛斯的宽宏处理,让印度人把他当作一位“公正的征服者”。国王无疑非常真诚的钦佩他的手下败家,同时将其视为最有价值的盟友、一流兵士的来源、当地理想的制衡者。
-继续东征过程中,他们逐渐了解到前方的确切信息——根本没有海岸,只有一片漫无边际的平原,那里住着强悍的好战部族。没有明确的终点让老兵们拒绝前进,他们只想要一样东西:早日回家。有人发言道“陛下,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成功者应当知道的,那便是在合适的时候收手。”这番演说得到了雷鸣般的掌声。
-尽管亚历山大怒不可遏,最终他的欲望还是被愠怒的士兵所挫败,当国王决定撤军的消息传来,帐篷内外挤满突然解脱、喜极而泣的人们。十二座巨大的纪念性祭坛被立在河边,以崇敬十二位奥林波斯神,祭坛上刻着“献给天父阿蒙神、天兄赫拉克勒斯、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萨摩色雷斯的卡贝洛斯诸神、印度河、赫利奥斯和德尔斐的阿波罗”。

第十章 巴比伦之路有多远?
-本章讲述了亚历山大的的最终结局,他所建立的一切都基于他的肉体存在所带来的敬畏和激励作用;他一死,整个帝国就陷入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有些历史学家提出,那些被亚历山大打败的人,比那些躲开他的人更为幸运,因为前者得到了希腊文化的恩泽,而后者则保持着落后野蛮的原始状态。作者认为这明显是把宣传话语当作真实信念的一种严重的政治幼稚病。
-亚历山大突然对印度北部失去兴趣,主要是由于情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在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并没有获得多少战利品,他的开销(收买、赏赐和捐赠)非常大,到印度征战结束时,已有迹象表明他的现金流十分紧张。如果亚历山大无法从远东回来,在欧洲和小亚细亚,很多人认为哈尔帕罗斯坐拥巨额财政储备,可轻而易举成为帝国之中最有权势之人。
-希腊作家醉心于未知的领域,极力夸张这场远征的重要性,其实不过是一次大规模的袭扰罢了,亚历山大所到之处不会超过西巴基斯坦,他的名字也不曾进入之后印度的文学传统中。许多将领相信亚历山大不会从印度回来了,于是开始自立为独立的东方君主,各种僭越奢华和行政腐败的消息层出不穷。然而亚历山大清算行省总督的行动开始了,他命令小亚细亚的各个总督解散他们的雇佣兵。
-公元前325,亚历山大的军队在格德罗西亚蒙受重大损失,此后他出现了不良的倾向,变得日益偏执和多疑,非常轻信别人对他下属的诽谤,无论来源多么不可靠。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有了新的远征计划,这次目标是地中海西部,甚至有传闻说他打算进行环绕非洲的航行。
-在亚洲,所有反对派此时都已被有效清除,亚历山大可以放手推行他的东方化政策了,他力图把波斯将领和校尉吸收到现有的指挥体系中来,同时创造一个波斯-马其顿联合行政阶层。巴比伦取代佩拉成为亚历山大的宇宙中心,这些都引起马其顿人的愤愤不平,军队已彻底不再信任他,亚历山大沦落到要用大范围收买的方式来安抚他们的地步。
-采用各种手段方法,亚历山大终于达成与老兵们的和解,波斯人与马其顿人之间的和解。可惜亚历山大始终没有觉得,让他赢得的帝国井井有条,要比赢得这个帝国本身更艰巨。对于亚历山大来说,征服和无畏就是一切,枯燥但必不可少的日常行政管理对他毫无吸引力。他在东方留下的混乱,甚至内战的威胁都不能让他从征服阿拉伯的诱惑上分心。
-挚友赫淮斯提翁的突然去世让亚历山大肝肠寸断、痛不欲生,这种痛苦更加重了他的侵略脾性。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征讨蛮族后返回巴比伦,在一次宴会后酩酊大醉并发起高烧。6月9日,国王的朋友们聚在他床前,询问他要把王位传给谁,亚历山大用微弱的声音说:“传给最强者”,并说“我预见到了自己盛大的葬礼赛会”。10日清晨,他的眼睛永远的闭上了。
-许多旁证表明,赫淮斯提翁的和亚历山大都不是死于自然原因,他们很可能是被由高级将领组成的军人集团干掉的。亚历山大的东方奢华甚至让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都震惊不已,很多人都认为亚历山大已经变成了一个专制的、不可捉摸的暴君,亚里士多德本人就写道:没有一个自由人愿意忍受这样的统治。

-亚历山大一路掠夺、屠杀且征服了25000英里。他所获得的持久性价值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从政治方面,他在近东的开创性活动只是昙花一现,往往前脚刚走,身后的叛乱就此起彼伏;他一死,其缔造的帝国立刻四分五裂,陷于无秩序的混乱状态和血腥的野蛮争斗。亚历山大生前一直渴望神化,但讽刺的是,他死后却被神话化了,他的性格、声望和征战生涯被无数的宣传人员、自立为王的君主、历史学家和许许多多别有用心的利益相关者拿去做文章。
-从根本层面上,亚历山大真正的天才在于统兵作战,他是古往今来无以伦比的统帅。他的任务、他短暂但多彩的一生中最为执着的便是战争和征服。掩饰这种核心的真相,辩称他梦想着在鲜血和暴力中奋战、通过掠夺一片大陆来实现博爱理念,这是徒劳无益的。他作为征服者而来,而他所做的工作也是毁灭,也许他象征了人类天性中一个活跃而永恒的原型元素:永远执着追逐世界尽头,去斗争,去寻找,去发现,不要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