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的贫困
说到包豪斯,大家想到最多的便是它的设计,瓦西里椅、玻璃墙、钢管椅、十字水壶……这些东西都无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在当时一个一切皆被怀疑的年代里,它的光环却太过刺眼。
1919年4月1日,世界上第一所专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包豪斯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它提出以功能为首要考虑因素,走构成主义的工业设计风格,并赋予简洁的美学风格;它对当代产品设计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可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却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回顾包豪斯的历史我们不免会发现在它巨大的成功光环下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了包豪斯的“贫困”结束。
提到“贫困”首先想到的便是资金的问题。对于包豪斯,它从一开始便出现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其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在任职期间常常因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四处奔波。包豪斯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魏玛市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以及社会上一些有心人士的赞助所得,但这些经费的来源是不固定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德国作为战败国要承担着巨大的赔款债务,国内经济一度出现通货膨胀,况且经过战争的摧残过后,家园的重建问题也一度让政府头疼不已,可以说国家已经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提供给包豪斯。而包豪斯从建校以来所给师傅们的工资以及一些日常活动的开支都是由魏玛市政府所提供的,所以学校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在魏玛的德国第一次共和国失败以后,政府对包豪斯的资金缩减迫使包豪斯从事一些有盈利的生产。并且包豪斯起初所招收的学徒大多数是经历过战争,从战场上回来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费用来支付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用问题了。所以很多时候学校一方面会减免学徒的学费,另一方面还要资助一些贫困学徒来帮助其完成学业。还有一点,因为德国特殊的民族问题使得一些捐款人因为其信仰的不同以致捐款无法到达包豪斯手中。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包豪斯一直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的状态。这也为包豪斯的“贫困”埋下了隐患。
其次,对于包豪斯不得不提的便是他们的三任校长,他们三人的一些思想也使得包豪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贫困”问题。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首任校长,建筑出身的他,从一开始对于建筑就相当的重视,始终特别强调建筑学,而且他在包豪斯创立宣言上指出“一切造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建筑”,这使得包豪斯在后期逐渐走向建筑方面而对于其他设计不过多的重视,使得所有门类的设计都转向为建筑服务,学院的教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单一化。第二任校长汉内斯·梅耶,他的共产党人出身一度将包豪斯从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也使得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而这也一度让包豪斯卷入到政治泥潭之中去。面对巨大压力上台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他一方面禁止学生从事政治生活,一方面加强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学术研究。虽然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校政治气氛,控制了学生激进的政治行为,但在某种程度上推行集权主义,引起一些左翼学生极大不满。他的做法与包豪斯原来的理想背道而驰,包豪斯也变得面目全非。
包豪斯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它的设计,瓦西里椅、十字水壶、印钞台灯等等这些设计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但因为它太过重视其设计理念,对工业设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受到批评。包豪斯为了追求新的、工业时代的表现形式,主张与传统决裂并提倡几何构图,在设计中过分强调抽象的几何图形,无论产品、建筑、海报图样都采用几何的造型,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这也使得设计生产出的产品缺少地域性,忽略了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致使产品缺少生命力。而它所强调的功能主义也在几何状态下变得高度抽象,甚至破坏了产品的使用功能,变得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抽象与深奥,生产的产品过于艺术性且价格昂贵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欣赏、购买,甚至无法生产。例如1930年设计的“阿德勒”小汽车(如图),小汽车在设计上强调了实用功能和几何形原则,但却忽略了消费者对于象征性、趣味性、人文性等的需求,并未批量生产。另外在工业时代的环境下,包豪斯的设计产品多采用金属材料,设计出的产品缺少人情味,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而当时的德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为关怀,人们需要一些“温暖”的事物来抚慰心灵上的创伤,因而其产品也无法被人所接受。到了1933年左右,纳粹党欲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当时需要更多的先进武器,全国上下都在筹备军火武器,大量的金属材料被用于制造武器所用,这使得包豪斯的工业产品没有过多人去关注。这些问题的堆积是导致包豪斯“贫困”最为重要的因素,而这也导致以卖产品为生的包豪斯最终因资金的不足而关闭。还有一点是包豪斯的建筑,因为一些非包豪斯成员的建筑师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袭代替创造,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方盒子式的建筑风格风行世界各地(如图为包豪斯在德绍时期的教学楼),这对于各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很多的批评与反对。


另外,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包豪斯在从一开始就陷在政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一度成为左派和纳粹党政治斗争的焦点,而其在德绍所建的校舍更是让纳粹党人以及共产党人所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康定斯基的一些画作中感受到包豪斯在遭到纳粹践踏的状况(如下图所示)。


包豪斯开办仅几个月便遭到来自于魏玛保国民族主义团体的诽谤,他们看到包豪斯里有共产主义的、还有犹太人机构所给的公款资助。这一点我们从1928年,讽刺杂志《同步主义》刊登的Th.Th.海涅的漫画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包豪斯的不理解和不认同,甚至认为包豪斯里的师傅和学徒是疯子(图是海涅影射格罗皮乌斯和包豪斯,上面写着“Sachlichkeit!”一词,指客观性,图下附带有文字解释:“在与装饰进行的冷酷无情的战争中,一名德绍的建筑师剪掉了他自己的以及他全家人的耳朵)。在包豪斯短暂的14年风雨中,时常伴着批评、辱骂以及政治威胁,有时候是对包豪斯表现主义妖魔化的形式语言,也有时候是针对校长们的攻击,就连在一战中曾获得铁十字勋章的格罗皮乌斯也被纳粹定义为“优雅的沙龙布尔什维克”,并因不堪纳粹的迫害而逃离至美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包豪斯被当成“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庇护所”,而惨遭关闭。

包豪斯从一出生就伴随着排斥和反对,综上所述:办学资金的短缺与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包豪斯的正常教学,这是办学资金的“贫困”;三位校长的不同的个人理念,使得包豪斯处在政治漩涡的风口浪尖上,导致办学思想的“贫困”;而设计的理念上没有考虑地域因素以及社会实际状况,使得设计产品缺乏人文关怀,设计形式“贫困”,这几点原因都使得包豪斯最终因“贫困”而不得不关闭。不过在那个一切皆被怀疑的时代里,人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着怀疑与恐惧,这时候的包豪斯光芒的太过耀眼使得人们对其产生畏惧以至于排斥,时代将包豪斯推入到“贫困”的无底黑洞之中。但是对于包豪斯无论有多少的不理解与不认可,但它对我们当今时代的影响是无可非议的。
参考资料:
1、《世界现代设计史》 编著:李敏敏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2、《包豪斯》 编著:鲍里斯·弗里德瓦尔德 翻译:宋昆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3、《西方艺术教育史》 编著:阿瑟·艾夫兰 翻译:邢莉、常宁生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4、《20世纪德国艺术》 编著:保尔·福格特 翻译:刘玉民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